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梁桂——
以讲话精神为指引
奋力推进社科强省建设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个讲话直抵宣传思想工作的灵魂,是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的拓展和深化,必将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坚持“一个指导思想”,着力把牢发展方向。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马克思主义是旗帜、根脉、灵魂,任何时候都不能丢。陕西作为高教重镇、社科大省,是各种思潮交融交锋的前沿。只有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才能在风云激荡中站稳脚跟。一方面要以高度的理论自信,旗帜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亮出来,解决好真懂真信、为什么人、怎么用三大课题,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要以战士的担当、战斗的姿态,对去意识形态化、盲目崇拜西方理论等错误倾向和言论,敢于亮剑、坚决破除,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
落实“三个体现”,着力破解陕西难题。“三个体现”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陕西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13朝建都地;是革命圣地,有延安13年铸就的延安精神;是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丝绸之路新起点、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有着清晰的国家战略功能。对于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来说,关键是增强问题意识、服务意识,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在贯彻“五个扎实”的火热实践中挖掘新经验新问题,提炼新观点新理论,着力发出陕西声音、提出陕西方案、树立陕西形象、推动陕西发展。
突出“两手抓”,着力增强发展活力。去年以来,陕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晋升“国家队”,省里先后印发了意识形态责任制《实施细则》、加强中特中心建设《实施办法》,正在修订社科评奖《办法》,正在与省内高校共建10个马克思主义学院、20个重点社科研究基地,深入推进陕西智库联盟建设,制定的陕西哲学社科《“十三五”规划》即将提交省委审定。深化“两手抓”,提高社科发展能力,一方面要继续把中央要求和省里已经出台的政策落实好;另一方面要以改革的精神,统筹考虑学术学风学生学科,统筹解决成果的评价转化推介、哲学社科工作者的成长成才成家,努力走新路、发先声,激发起社科强省建设的持久活力。
吉林大学教授 孙正聿——
下大气力和苦功夫才能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学习总书记的讲话,我深切地体会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下大气力、下苦功夫,才能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就会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绝非易事。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的宗派主义,而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马克思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资本论》,不仅真正地实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变革,而且“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为实质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提示了自身的发展规律,提示了“现实的历史”即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而为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伟大的社会理想,揭示了现实的发展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之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之所在。离开对人类历史、特别是对“现实的历史”即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现代人类就无法形成真实的社会理想和合理的价值诉求,就无法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创建人类文明的新形成,就会失去凝聚共识和走向未来的理论支撑。我们只有下大气力、下苦功夫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才能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为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作出我们的贡献。
作为“一整块钢铁”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作为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而存在,而且是作为人类文明的伟大的“学术”成果而存在。在马克思那里,“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在各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融为一体的。马克思的全部研究工作都是为了“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特别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而为了“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又在各个领域进行了“都不是浅尝辄止”的研究,并因而“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对于包括哲学、文学、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都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只要我们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就会改变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现象。只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下大气力、下苦功夫,就会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作为,发出“思想之先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