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 王利明——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为我们指明了一条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道路。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按照总书记的讲话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处理好如下关系。
一是本土性与国际性的关系。这就是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一方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当从中国实践出发,以研究中国现实问题为中心。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解决和回应现实中存在和提出的问题。实践提出的问题,是学术创新和理论发展的源泉。学术创新和理论创新都应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哲学社会科学真正成为治国安邦、经世济民的学问。另一方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包容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不能闭门造车,盲目排斥异域文化。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当采取拿来主义态度,通过借鉴先进文化和文明成果,丰富我们自身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但是,借鉴并不是照搬照抄,也不是亦步亦趋。
二是要处理好把握好历史与当代的关系。这就是要挖掘历史,把握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具有中国的底色,要植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善于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营养,获取资源。我们要放眼未来,就不能忘记本来。只有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才能吸收到丰硕的学术营养,并构建我们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同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时代性,要与时俱进。社会在不断发展,理论也要随着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空前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理论研究更要总结实践的经验成果,并根据实践检验理论,有独创性的成果都必须从时代出发,发出时代之声。
三是关怀人类和面向未来的关系。所谓关怀人类,就是要有人文精神,要有对普罗大众的关爱精神。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人文化成,就是要以人文精神引导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当今人文社会学科越来越细,但各门学科具有相同点,即都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命运和人的自由发展。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已经和世界融为一体,同一个地球,同一份天地,哲学社会科学也要关注人类发展和人类前途,既要为中国谋,也要为世界谋、为天下谋,不仅要有家国情怀,还要有未来关切。
武汉大学教授 沈壮海——
把学术研究扎根于生动实践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代表与会并作会议发言,我感到非常荣幸。在座谈会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近日又反复研读总书记的讲话,更是心潮久久难以平静。我们每一位青年学者,在这样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都应当努力把握住时代的机遇,担当起青年学者的学术使命和学术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着眼于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历史大逻辑大趋势,精辟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指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献。这一讲话,鲜明地表达了当代中国在经济崛起的同时实现学术和思想文化崛起、在硬实力提升的同时推动软实力提升的自信与自觉,也指明了青年学者学术成长的必由之路。
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需要用发展着的理论来指导,也为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广阔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之所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根本原因就在于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的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着的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提出的许多尚无答案、急需创造性的探索予以回答的大问题、真问题、新问题。
在讲话中,总书记从五个“面对”的宽阔视野出发提出的一系列“如何”,都是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都是迫切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着力求解的重大课题,都是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的地方。我们应当把自己的研究深深扎根在当下生动的实践中,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努力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