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酒飘香:舌尖上的端午节

摘要:一位学者说过:“许许多多的习惯,凝结成一个传统,许许多多的传统沉淀为一段历史。”端午节作为一种民族习俗,一种历史传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流转变迁和先民们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过端午节,家家户户的形式不一,有的会祭祀祖先和神明;有的会制作美味可口的粽子;有的会佩戴艳丽夺目的五彩丝;有的会参与激情飞扬的龙舟竞渡;还有的会效法古人,沐浴兰汤。形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在于我们在端午节能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传统习俗带来的快乐。

359b033b5bb5c9ead389a7a2d539b6003af3b37d

陈连山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学专家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H5:http://eqxiu.com/s/1a20ariA

完整视频:http://www.71.cn/2015/0619/818613.shtml

一、端午节的饮食

中国是个饮食大国,中国是生活在舌尖上的,咱们看的节目叫《舌尖上中国》,端午节这么重大的节日,当然有很多特殊的食品。端午时节,北方有许多水果成熟,如樱桃、桃子、李子等,南方水果更多。作为应时水果,它们自然成为端午节食物。春天孵出的家禽此时也成熟,可以宰杀了。有些地区存在端午吃鸡鸭的习俗。另外,吃鸡蛋、鸭蛋、苋菜、大蒜在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流行。不过,最有代表性的端午食物还是粽子、菖蒲酒、雄黄酒和五毒饼、五毒菜等。

(一)粽子

1、粽子的名称与历史演变

粽子,古书也写成糉子。粽子古代叫角黍,它跟现在粽子是不一样的,最开始粽子是用黍子做的,是一种黏米。后来我们基本不种这个东西了,我们现在都用糯米来做了。

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时令食品,表示的意思是顺应季节变化和帮助季节的运转。农历五月是北方黍子成熟的季节,用新熟的黍子做粽子(角黍)正好代表着新季节。所以,粽子可能起源于北方。

明清时代至今,全国各地基本都保持着这一习俗,以至于端午节得名“粽子节”。因为目前端午吃粽子仍然流行全国,基本上家喻户晓,所以,这里只简单介绍南北粽子的差异。北方地区的粽子基本都是甜味的,用料是糯米,或者糯米加豆沙,或者红枣。外包棕竹叶,或芦苇叶,用叶条或五色线捆扎。蒸煮之后,蘸白糖食用。江南地区既有白粽子和豆沙馅的甜粽子,也有肉馅的咸粽子。浙江嘉兴、广东广州均如此。而且,北方只在端午食用粽子。而广州则是四季都吃。

2、吃粽子的传说

当吃粽子成为习俗固定下来的时候,人们创造了各种传说故事来说明它的起源和意义。其中主要是关于屈原的传说。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大臣,忠君爱国,但是却遭楚王流放,最终自沉汨罗江而死。楚国百姓一直纪念屈原,按照晋人王嘉《拾遗记》的说法,屈原死后,楚人把他崇拜为“水仙”,水中的仙人,建立祠庙祭祀他。

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第一次记录了完整的粽子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

“屈原午日投汨罗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刘秀年号)中,长沙欧回(或作区曲)白日忽见一人,自云三闾大夫(屈原的官职名),谓欧回曰:‘君尝见祭,甚善。但当年所遗,并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叶塞其上,以五色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今作粽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

这个传说谈到当时包粽子的习俗是在竹筒中装上米,外边缠五色丝和楝树叶。楝树叶有浓烈气味,古人用以辟邪。这种粽子,唐代还有流传,叫做“新筒裹練(楝)”。吴均解释这种粽子的起源是屈原显灵给欧回,说过去人们献祭给他的竹筒粽子外边没有五色丝和楝树叶,都被蛟龙偷走了。请以后献祭的时候缠上五色丝和楝树叶。欧回遵照屈原的指示做了,于是形成了后来包粽子的习俗。

这个传说解释了当时包粽子习俗的起源和目的,就是为了纪念屈原。当时还有另外一个不太流行的传说,即刘敬叔《异苑》所说:粽子是屈原的姐姐女媭发明的。可见南北朝时代,关于粽子起源的传说都归结到屈原身上。其中,吴均记录的传说后来得到广泛传播,其主要情节一直流传到今天,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同。

这个来自艺术虚构的传说,为什么能够得到全民认同?那是因为传说的情节充分巧妙地解释了包粽子的习俗,起到了美化生活的作用。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