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酒飘香:舌尖上的端午节(2)

摘要:一位学者说过:“许许多多的习惯,凝结成一个传统,许许多多的传统沉淀为一段历史。”端午节作为一种民族习俗,一种历史传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流转变迁和先民们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过端午节,家家户户的形式不一,有的会祭祀祖先和神明;有的会制作美味可口的粽子;有的会佩戴艳丽夺目的五彩丝;有的会参与激情飞扬的龙舟竞渡;还有的会效法古人,沐浴兰汤。形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在于我们在端午节能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传统习俗带来的快乐。

首先,屈原是一个伟大历史人物,把端午粽子归结为纪念屈原,就为这个普通的节日食品增添了神圣色彩,传达了人民的道德观念。

其次,当包粽子的习俗逐渐变化,取消了竹筒和楝叶,改用棕竹叶、芦苇叶包裹,外缠五色线以后,相关传说就不提竹筒、楝叶了。现代传说都是说:粽子原来不包叶子,没有五色线,被水族抢吃。

另外,传说的情节为了保持合理性,还适应人们的信仰变化。南北朝时代,宗教信仰比较盛行,所以,吴均说屈原大白天显灵给欧回。可是,随着宗教观念的淡化,后人无法相信白日见鬼这样的事情。后来的传说一般都是讲屈原“托梦”给祭祀他的人,让他们包粽子。这是民间传说适应社会发展而发生的改变。因此,这些传说是不同时代社会民俗生活的真实反映,并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它们的情节虽然不是历史上的事实,但是情节之中包含着当时生活的事实。同时,传说情节巧妙,具有艺术吸引力。它们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特别提请注意的是,自从这个传说出现以后,原本以辟邪保健为唯一目的的端午节习俗开始出现纪念古代圣贤的因素。端午节原本只是体现人与自然节律之间的关系,但从此以后,也开始体现出人与人的关系,渗透了社会道德思想。这是端午节习俗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个传说产生年代不大早。我们把它当做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想象就可以了,不要去纠缠它是真的还是假的,姑妄言之,姑妄听之,让我们生活变得有趣点。如果完全信,那就不是一个成年人,但是,你如果要否定它,你就变得毫无趣味。所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姑且信其有。

(二)端午节的酒

端午节饮用的酒有菖蒲酒、雄黄酒、菖蒲雄黄酒和朱砂醑等。据说它们的功能是辟除瘟疫之气,或驱逐毒虫。

菖蒲是端午节一大主角。它不仅用来做蒲剑、蒲人、蒲鞋等装饰品,还用它的根或叶子来泡酒,即菖蒲酒,简称蒲酒。东汉时代就有菖蒲酒,但不知道是不是端午节专用。南北朝时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云:“端午节以菖蒲一寸九节者泛酒,以辟瘟气。”这里是用菖蒲的根泡酒。唐代孙思邈《千金月令》云:“端午以菖蒲或丝或缕泛酒。”就是把菖蒲切碎了泡酒。菖蒲酒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由此可见,端午节饮菖蒲酒是有保健作用的。

雄黄酒,是把雄黄研碎,溶解在酒里。雄黄入药,也被用于辟邪,所以雄黄酒也是用来辟邪的。饮雄黄酒的习俗,宋代以后比较常见。有时候还加入菖蒲丝,称为“菖蒲雄黄酒”。元代瞿祐《四时宜忌》云:“五日午时饮菖蒲雄黄酒,辟除百病,而禁百虫。”明代《五什俎》里记载雄黄酒的制作与使用方法比较详细:“端午以雄黄入酒饮之,并喷屋壁、床帐。婴儿,涂其耳鼻,云以避蛇虫毒害。”这和后来常见的用雄黄酒在儿童额头写“王”字大致类似。

古人用雄黄酒来饮用,这从现代医学上讲不太合理,因为雄黄是有一点毒性的,所以不适合饮用,这点提请大家注意,如果你们还在喝,最好就别喝了。雄黄酒可以外用,可以洒在地下,避避虫就可以了。

雄黄酒是有故事的,雄黄酒能辟邪,有故事能够作证。大家都听说过白蛇传的故事,白娘子白素贞是一个在峨嵋山那么一个圣山修炼了千年的大白蛇,能变成美女,一点不露破绽,法力无边,很厉害。但是端午节的时候,她的法力突然消失,现了原形,为什么呢?过端午节了,许仙邀请她一起喝雄黄酒,好好庆祝端午节,白娘子实在是推托不掉,她觉得凭借自己的功力应该能够抵挡住。没想到,她千年的功力顶不住一杯雄黄酒,当时现了原形,把许仙吓得昏死过去,通过这个故事也看出来人们对雄黄酒的法力是多么相信。

清代北京地区普遍流行菖蒲酒或雄黄酒。部分饮用,部分洒在床帐之间,部分用来涂抹小儿额头或耳鼻。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额及耳鼻间,以避毒物。”《宛平县志》则有全家喝菖蒲酒,用雄黄涂抹小儿。

但是,二十世纪后期,饮菖蒲酒、雄黄酒逐渐消亡。蘸雄黄酒给儿童涂抹额头、耳鼻也逐渐减少,城市里几乎见不到了。

(三)五毒饼和五毒菜

清代至民国时期,北京、南京都有专门的灭五毒的食物——五毒饼、五毒菜等。《京都风俗志》记载当时北京富裕人家购买有五毒图案的糕饼,叫“五毒饽饽”,味道甜美,也用来馈赠亲友。这种五毒饼的原料是玫瑰花、蜂蜜、白糖、核桃仁、松仁作馅,外包白面粉酥皮,香甜可口,上面加盖红色的五毒形象。潘宗鼎《金陵岁时记》记述民国时代南京的五毒菜是杂炒银鱼、虾米、茭菜、韭菜、黑干(木耳)等五种原料制成。这些食物原料并没有任何毒性,南京人只是把它们当作五毒的代表使用而已。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