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莫忘拾起文化传承

端午佳节莫忘拾起文化传承

摘要:烟雨濛濛,又近端午,媒体又开始热炒各地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的传统习俗,节日文化氛围仿佛已提前袭来。但现实中,究竟有多少人对端午节的到来感兴趣呢?对于端午传统习俗,大家参与的又有多少呢?现在究竟有多少人会造龙舟,包粽子,能够详细了解端午的传统习俗呢?恐怕真的很少。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也许现代人真的应该停下脚步认真思考一下,我们的现代文化坚守到底缺了些什么,还需要从文化遗产中继承什么。

6月5日,万年县梓埠镇的河道上,身穿清一色劲装的龙舟赛手们个个精神抖擞,随着鼓点响起,整齐划动船桨,转眼就飞驰到千米之外。事实上,早在一周前,沿河群众就按捺不住,龙舟竞渡的场景就在赣东北的乐安河、饶河、昌江等河面上频频上演。濒临失传的龙舟制作工艺,也因龙舟赛越来越受欢迎开始“复活”。(6月6日 人民网) 

烟雨濛濛,又近端午,媒体又开始热炒各地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的传统习俗,节日文化氛围仿佛已提前袭来。但现实中,究竟有多少人对端午节的到来感兴趣呢?对于端午传统习俗,大家参与的又有多少呢?现在究竟有多少人会造龙舟,包粽子,能够详细了解端午的传统习俗呢?恐怕真的很少。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也许现代人真的应该停下脚步认真思考一下,我们的现代文化坚守到底缺了些什么,还需要从文化遗产中继承什么。 

今天人民网的这篇消息,报道了万年县梓埠镇一个龙舟制作专业镇的兴衰史。据当地县志介绍,早在1000多年前,乐安河就盛行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但前些年,沿河村庄的年轻人外出求学或务工,当地龙舟制造业急速萎缩,船匠们纷纷另谋出路,龙舟制作工艺面临失传。可喜的是,近年来,村民的生活富裕了,住在河畔的村民们纷纷用传统的赛龙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龙舟竞渡,这个曾兴旺的群众性活动在端午节期间越来越盛行,老艺人重操旧业,广收徒弟,传承龙舟制作技艺。龙舟制作技艺的兴衰,和当地经济发展程度相关,也反映了一个地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事实上,在许多传统习俗继承上,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由于经济发展、文化保护等诸多原因,一部分传统农时节奏已不再发挥重要作用,相关节日习俗的功能逐渐消失,一批非遗文化技艺人才等大量流失甚至失传,再或者说,有的传统民俗节日干脆被蜕变成单纯的假日,其文化意蕴也在人们的心中日趋淡漠。这种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做好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这篇文章,唤醒广大民众的民俗节日文化记忆,让传统民俗节日有效延续下去,并获得长久生命力,已愈来愈成为当前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从赣东北濒临失传的龙舟制作工艺的复活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好兆头。只有无数个老工匠、老手艺人能够不忘初心,重拾起这份对非遗文化和传统技艺发展的信心和勇气,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会在一代接一代的继承和弘扬中得以创新发展,这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贡献。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我国传统的端午等文化遗产反映着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源头和发展脉络,它是独特的,也是脆弱的,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精心加以保护和传承。今年的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希望各地以文化遗产日活动为契机,号召社会公众进一步参与到传统文化继承和非遗保护中去,促进传统文化遗产更加全面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