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永远面向实践,植根于实践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如果闭门造车,孤芳自赏,不面向实践,不植根于实践,怎么能听到这时代的声音,时代的呼唤,把握这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发现和抓住真问题?又怎么能通过认真研究,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解决重大而紧迫的时代问题,从而推动理论创新,在理论创造中把自己铸成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有“五个面对”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作用。即:“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面对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的新形势,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
实践又是革命的熔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每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然而这个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只能在实践中,即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人民的事业。人民是实践主体。脱离了实践,也就脱离了人民。只有把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有了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才能对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有深刻理解,也才能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作为为人民做学问的指导思想,并在理论创新中真切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聚焦人民的实践创造。我们党的理论宣传工作才会有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四、要勇于为捍卫党的执政地位而亮剑
多年来,一些西方国家一直坚持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不遗余力地向我国推销其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国内一些人与其相互呼应,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西方宪政民主论、“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不断兴风作浪。其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一些人甚至党内有的同志却没有看清这其中暗藏的玄机,不知不觉成了西方意识形态的吹鼓手。面对这种形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责任站到斗争的前列,向各种错误思潮亮剑。
为什么对种种错误思潮必须亮剑?不亮剑,不揭露错误思潮的产生的背景、本质危害、表现手法、传播特点,就不能帮助群众分清是非,划清界限,摆脱错误思潮的影响,压缩错误思潮的市场,净化社会氛围;不亮剑,就不能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只能在斗争中发展,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只能在斗争中成长。
应当承认,在敢不敢、愿不愿亮剑的问题上,我国现有的评估体系、考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态度,使得一些学者因怕丢失选票,要么三缄其口、明哲保身,要么左右逢源、模棱两可,这些问题都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今天,对于一个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来说,应当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抱定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之决心,勇立时代之潮头,敢于同错误思潮作斗争,为用马克思主义牢固占领哲学社会科学阵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使命而努力!
(作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