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明:危机中的发展与发展中的危机(2)

王先明:危机中的发展与发展中的危机(2)

——民国“黄金十年”的历史实相

“黄金十年”呈现出自身的危机

其实,即使从现代工业增长本身而言,其发展的速度与质性也极为有限,能否以辉煌的“金色”加以定评?其实,时人在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中已有过较为客观的评估。

据1933年中国统计研究所调查统计,17省之工业(东三省除外),全国工厂不过三千家左右(包括未调查者在内),工人总数为214736人,动力总数马力为226085.45匹。平均每十五万人仅有工厂一家(洪丈里:《民元来我国之工业》)。国民政府“欲急起直追,然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中,于战乱相继,民不聊生的情形之下,亦断难迎头赶上。在人家是以工业为后盾,商业为前锋,在我国则既有前锋,惜无后盾。”(骆清华:《民元来我国之工商业》)因此,民元以还,中国工商业由传统保守之道路,走上与外货竞争本国市场的阶段。不过,从进出口贸易情况可知,此“黄金十年”间的历史与既往并无明显改观,“只有以传统之土产,谋抵巨量之入超,此一招架方法,数十年来如一日。”打开八十年来之海关进出口统计数字,几乎年年入超,“我国工商业之危机,迄今没有一日或离。”此间,现代工业虽亦持续增长,“然其范围狭小更未步上重工业之途,仅有轻工业中之几项主要者,稍具眉目而已。然亦无可讳言……国内基本工业基础尚难奠定,亦不能达到自给自足的水准。”甚至,“民国奠定以来,我国之潜在财富,连年不断的在向外流出”。

纵向比较中亦可发现,就现代工商业的发展而言,比较乐观之阶段“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时期。” 此间,民国纺织工业“即飞黄腾达……其总数约增加百分之五十左右。多数工商业皆能获得盈利,除此以外,则无时不在不景气空气笼罩之中。”(骆清华:《民元来我国之工商业》)实际上,在1936年前,“中国工业生产通常以一个不变的速度增长,这一事实也让人认为南京政权的政策不可能显著地促成工业的增长。它表明,基本的社会和经济力量正在朝着工业发展的方向起作用,而与政权或政府的政策无关。”

所以,总体上看,在所谓民国“黄金十年”期间,“一则新式工业根本未走上现代化之途,再则受帝国主义之政治的、经济的乃至军事的严重压迫,进步究属有限”(骆清华:《民元来我国之工商业》)。实际上,当时的中国工业品除丝织品、植物油尚可输出,火柴、卷烟、针织品尚可自给外,其余大部分都不可以自给。现代工业在发展中也呈现出自身的危机。

(作者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阅读延伸

费正清看失色的“黄金十年”

“黄金十年”成色不足,有人认为中国当时政局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日寇的步步紧逼对国民政府的财政又增添了新的压力。但究其根本原因,真正让“黄金十年”失色的是日本侵略还是自身腐败?

美国人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说到国民党中国时,总结得入木三分,这就是“政府成为有组织的‘贪污集体’”,认为这是官僚政治的必然产物:一方面下层人民工资收入微薄,另一方面则是官场中最复杂的私人关系使“系统化的贪污”成为制度的伴生物。另一个美国人易劳逸则说,到1930年,人们就感受到贪污在各级政府中的普遍程度,已经超过了北洋军阀政府时期。还有许多观察家认为,贪污是南京政府最卑劣的特征。

民国无处不在的土豪劣绅为贪污腐败提供了“酵母”。1937年8月24日,李钟汉在给李宗仁的信中,谈到了广西乡镇长与土豪劣绅勾结的情况。广西的一些乡镇长到任不久,就与当地的土豪劣绅同流合污。土豪劣绅要拉拢乡镇长,乡镇长要利用土豪劣绅。(陆琴)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