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良好网络舆论生态凝聚共识

以良好网络舆论生态凝聚共识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就中国国家治理来说,在网络舆论场中凝聚共识、达成一致是必要的,让不同声音和观点存在也是必要的。

网络已改变了中国变革社会中的舆论格局,网络舆论生态治理也越来越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领域与影响变量。

必须不断提高发展和治理能力,推动网上网下协同治理,建立健全有效化解分歧、缓释矛盾、整合意见的常态化、程序化制度机制。

在中国社会利益结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多样化的条件下,舆论生态是否健康有序,各种意见能否有效整合包容,多样诉求能否充分理性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共识能否达成,即能否找到“最大公约数”。这样,建设良好舆论生态的过程,也就是在尊重差异、多样、分歧的基础上,不断寻求共识、拓展共识、增进共识的过程。

网络变革舆论生态

网络沟通具有互动性、快捷性、平等性等特征。

中国社会已经步入了网络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升级、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在信息流通、集聚、共享,在诉求表达、意见沟通、民意吸纳等方面的平台功能日益凸显,越来越成为社会舆论发生与传播、扩散与发酵、加工与再造的空间。近年来,网下发生的各种热点、焦点、疑点问题和突发事件,都会转移至网上,并快速传播、扩散,演化为网络舆论,甚至一些舆论在网络空间被“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来。显然,网络已改变了中国变革社会中的舆论格局,塑造着党和政府治理的新内涵新环境,而网络舆论生态治理也越来越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领域与影响变量。

网络沟通具有互动性、快捷性、平等性等特征。它传递原生态的社会情绪、诉求和意见,为政府提供了问需、问计、问政于民的窗口,为发现、甄别、回应、疏导民情民意搭建了及时、平等对话沟通的平台,有助于消除隔阂、缩小分歧、化解矛盾、增进共识,形成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但是,互联网发展造就的是一个复杂的“人造”生态,它可能是正能量的扩音器,也可能是负舆论的搅拌机。

如果说在前互联网条件下,舆论生态主要是在政府(媒体)—民众二元互动中促生的,那么在互联网环境下,则是在政府—媒介—民众三维沟通中形成的。而网络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媒介格局,让小角色、小人物、小百姓都成了“麦克风”、自媒体,享受着“均等”的话语权,成为舆论场的参与者、传播者。特别是微博微信的出现,更进一步降低了这一门槛。

同时,与其他舆论不同,网络舆论生态有其独特性。这表现为:话语权配置“去中心”,言论表达“无忌讳”,信息传输高速、扁平化,议程设置自下而上,话语表达后现代等。这意味着,有7亿人参与的中国网络舆论场是一个各色人等聚集的公共空间,是一个热情表达、激情参与的“广场政治”。情境往往是:广场的“政治家”即那些能言善辩的“意见领袖”,公开发表观点、表达见解,其观点和主张会被其他网民即听众,广泛接受并得以传播。而中国网民结构又具有年轻化、“草根化”特征,他们借助网络平台聚集起来之后,在不自觉地融入“广场政治”所营造的舆论氛围过程中,情绪很容易被感染,变得急躁、冲动,甚至偏执、极端,表现得从众、盲目。这也是群体心理学研究中集群行动的一般规律。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