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良好网络舆论生态凝聚共识(2)

以良好网络舆论生态凝聚共识(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就中国国家治理来说,在网络舆论场中凝聚共识、达成一致是必要的,让不同声音和观点存在也是必要的。

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原则

建设良好舆论生态,最关键的是要平衡“一”与“多”的关系。

不少事实说明,在中国的网络世界,围绕特定公共事件讨论和表达的各种观点、意见与诉求,其理性水准难言很高。如果政府部门在聚光灯下对事件处置态度模糊、有意无意隐瞒信息,介入时机失当、举措不力,那么哪怕是部分颇具正能量的事件在“涟漪效应”“沉默螺旋效应”等网络信息传播规律的作用下,其信息也会失真失实,或被加工再造,被歪曲放大、娱乐化、再框架化;或成为情绪化的“怨恨”排泄,呈现为“想象的征服”;或被“民粹”绑架,滋生“语言暴力”;或发酵“翻转”,演化为负舆论,甚至移至网下,伤害社会秩序。这样的舆论生态,如任其大行其道、“野蛮成长”,意见整合、共识凝聚就会愈加困难。就此而言,网络舆论生态治理就具有紧迫性与必要性。

近年来政府开始提倡互联网思维,对网络舆论主战场的认识更为清晰,舆论危机处置能力也在增强。特别是在网络规则初步建立、大量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兴起、网络规制力度加大、管网用网水平提高、新旧媒体融合进程加快等因素的影响下,网络舆论格局已出现了积极变化,网络舆论生态治理成效初现。但也有一些政府官员还是习惯于“被动应对”,采取“拖堵封删”等行政化、短期化甚至暴力化措施。这已被证明是无益于网络舆论生态改善的,并可能引发“逆反”情绪,让舆论生态更加恶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就中国国家治理来说,在网络舆论场中凝聚共识、达成一致是必要的,让不同声音和观点存在也是必要的。建设良好舆论生态,最关键的是要平衡这“一”与“多”的关系,而“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对广大网民,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尤其是,来自网络舆论场中的质疑、批评和监督声音,无论是善意的还是忠言逆耳的,都应当倾听,并最大限度地包容、接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那种寄希望于每个网民都有理有据发表高质量言论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幻想;那种习惯限制思想、钳制言论,动辄“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试图让网络舆论场只有“一种声音、一个调子”的做法,更与已经非常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是背道而驰的。总之,网络舆论生态治理展现政府形象与政治胸怀,这要有政治智慧,掌握“平衡术”,以不扼杀网络活力为限度。相反,包容“歧见”,维持网络“生机”,用好网络“智库”,也正是治理网络舆论生态的题中之义。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