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的宦海沉浮

戚继光的宦海沉浮

摘要:通过戚继光的不幸遭遇,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封建传统政治中存在着一个重大弊端,这就是山头林立,结党拉派,倾轧内耗,党同伐异。

先哲捍宗邦,民族光荣垂万世;

后生驱劲敌,愚忱惨淡继前贤。

——冯玉祥将军1934年撰写的山东蓬莱戚继光祠对联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窝囊、称得上“奇葩”的王朝。洪武皇帝刻薄寡恩、暴虐残酷,滥杀功臣,这个头就没有开好。接下来的那些皇帝,“一蟹不如一蟹”,不是流氓无赖,就是白痴昏蛋,尤其是到了嘉靖、万历之后,更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没有半点振作的模样,端庄的气象。一句话,明代中后期政治黑暗之程度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是罕见的,而与之相伴生的就是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尓虞我诈,倾轧不已,阉党、浙党、闽党、齐党、东林党冲突迭生,生死相搏;红丸案、移宫案、梃击案纷至沓来,冤冤相报。这种险恶的政治环境使得当时不少功臣名将左支右绌,举步维艰,动辄得咎,稍有不慎,陷足于其中,则往往遭受无妄之灾,轻则丢官,重则断头,葬送自己的政治前程,使自己不幸成为某一政治人物、某股政治势力的牺牲品。

当时爱国名将、抗倭英雄戚继光的遭遇,就十分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现象,也让后人唏嘘不已,多少明白了为什么一个偌大的大明帝国,居然会让只有数万之众清廷八旗铁骑纵横驰骋,一举翦灭,扫入历史的缘由之所在。

戚继光(1528—1587年),出身于将门之家,17岁承袭祖职,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出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之后又先后担任过参将、副总兵、总兵等军职。从公元1555年起,他怀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崇高理想(全诗即《韬铃深处》:小筑渐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投身于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为了适应抗击倭寇作战的需要,戚继光从浙江义乌招募勇敢的农民和剽悍的矿工,采用营、官、哨、队四级编制方法编成新型军队,对于这支新组建的军队,戚继光除了进行严格的武艺和兵器使用训练外,还十分重视“练胆气”、“练心”,开展爱国保民教育,激发广大将士抗击倭寇、建功立业的热情。经过戚继光的严格训练,这支新军队伍很快成为军事劲旅,在抗倭的作战中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战功卓著、名闻天下,世人咸称“戚家军”。

这支“戚家军”曾先后同倭寇作战80余次,取得了著名的台州大捷、林墩大捷、平海卫大捷等胜利,与俞大猷等名将一起,戎马倥偬,出生入死,一举荡平了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倭寇,为保卫东南沿海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堪称抗倭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

尔后他奉命调到北方前线,镇守蓟州,承担起守卫京城重畿的重任,“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有效地捍卫了京师重地的安全。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他还创立了鸳鸯阵等阵法,革新战术,训练劲旅,所谓的“鸳鸯阵”,乃是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独创的一种阵法,此阵法以十一人为一队,居首一人为队长,旁二人夹长盾,又次二从持狼筅,复次四从夹长矛、长枪,再次二人夹短兵。阵法可随机应变,变纵队为横队即称两仪阵,两仪阵又可变为三才阵。这种新型阵法,曾在抗击倭寇的作战中大显神威,所向披靡。

戚继光还撰著有兵学名著《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为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众所周知,“先计后战”是中国军事文化的重要传统。古代兵家都普遍强调“先计”的重要性,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主张“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形篇》)。戚继光也一样提倡要打“算定战”,坚决反对打“舍命战”和“糊涂战”。而《纪效新书》正是戚继光基于“打算定战”的宗旨,所撰的以军事训练为主的著名兵书。

《纪效新书》全书十八卷、卷首一卷。有明刻本和清代以来的抄本和刻本多种,另有万历年间成书的十四卷本,内容与十八卷本有所不同。戚继光自己对该书的宗旨作了阐释:“夫曰‘纪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不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全书分总序和正文两部分。既是戚继光本人抗倭实战经验总结,又反映了火器发展一定阶段上的军队训练和作战情况,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有重大的军事价值,素为后世所推重。

戚继光能够在军事领域有杰出的建树,除了时代的机遇和个人的努力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受惠于谭纶、张居正等朝廷要员的赏识和器重。他们对戚继光来说实有识人之明,知遇之恩。应该说,这种器重是合理恰当的,是慧眼识珠,知人善任。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