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民、脚上有泥的第一书记

心中有民、脚上有泥的第一书记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对农户的情感。”这是国家审计署沈阳特派办驻彰武县二道河子乡二道河子村第一书记于锡明写在驻村日记里的一句话。作为一名在中央国家机关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了一辈子的处级干部,于锡明在即将退休的年龄却义无反顾地走进辽宁省西北部的彰武县的一个贫困村,在第一书记的特别岗位上书写出人生最精彩的一页,成为心中有民、脚上有泥的第一书记。

二道河子村来了第一书记

今年59岁的于锡明是国家审计署沈阳特派办机关工会主席,是一位有28年党龄的老党员。2008年4月,国家审计署沈阳特派办对彰武县二道河子乡开展定点扶贫,从那时起,于锡明开始了定点帮扶工作,2014年,省委组织部和省扶贫办向全省1790个贫困村选派驻村工作队,年近六旬的于锡明积极响应驻村扶贫号召,再次向组织提出申请,成为特派办驻村工作队的一员,并挑起二道河子村第一书记的担子。

可别小看这个二道河子村的第一书记,职务虽小,担子可不轻!二道河子村是出了名的贫困村且不说,此前,村支部班子涣散,连支部会都开不起来。于锡明到任第一天,发现村支部竟然没有一个人上班,而办公桌上的尘土却有厚厚的一层;他组织召开第一次村支部大会,全村33名党员加上村民代表只来了7个人。看到这些,于锡明没有退缩,他想,如果没有这些问题,组织上也不会派他来担任第一书记了。怎么办?先摸清情况,再开展工作。于是,他扑下身子对全村进行摸底走访。

40多天,走访了276户村民,搜集了100多条信息,于锡明终于摸清了二道河子村的家底:全村463户人家,1640人,贫困户217户,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176户,364人,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41户,48口人。经过认真的梳理,他发现二道河子村村民致贫的原因有四类:因病致贫,当地心脑血管发病人口较多;陋习致贫,主要是儿女出嫁后,债务由老人负担;思想致贫,少数农户,习惯于贫困的生活,养成了惰性;上学致贫,有个别家庭由于孩子上学,造成家庭负债。

通过走访,于锡明还发现,有的不符合条件的家庭被确定为扶贫户,而有的真正贫困的家庭却没有得到扶贫,这必然导致村委会无法得到村民的信任,也因此导致了村支部的涣散。另外,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民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呈现出独立性、流动性、不好组织等新特点,这就要求村级党组织务必做到服务群众、取信群众,前提是务必公开、公平、公正。

走访结束后,于锡明建议镇党委对村支部进行了提前改选。对于扶贫工作,于锡明结合各自家庭不同的致贫原因,协同驻村工作队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并把扶贫户进行公示,此举赢得了村民的高度信任。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