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民、脚上有泥的第一书记 (3)

心中有民、脚上有泥的第一书记 (3)

为了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于锡明带领驻村工作队为贫困户发放母猪,鼓励养羊大户以合作社形式带动农户养羊。为了发展扶贫产业,提高造血功能,于锡明通过调研和考察,鼓励和支持农民规模种植经济作物芝豇和树莓。芝豇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豇豆品种,每亩的收入在3000元左右。树莓被称为第三代水果,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每亩的收入在8000元左右。当地的常规作物苞米每亩的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芝豇和树莓的经济效益均超过苞米,因此有着无限的发展前景。如今,二道河子村已有100多户村民种植了芝豇和树莓。

只要是群众的事,不在乎本村本屯。这是于锡明对自己工作的一个特别要求。因此,他扶贫也不仅仅限于自己帮扶的二道河子村。当他发现乡卫生院房屋破旧了,他就去省里有关部门协调资金80万元重建了新的门诊和住院楼;当他得知二道河子九年制学校缺资金,就上报审计署特派办领导,帮助解决资金83万元,修建了学生食堂。如今,无论是在彰武县还是在阜新市,大家只要说到二道河子乡就要提到于锡明,更有些乡镇的群众十分羡慕地说:“二道河子乡遇上了省城派来的干部于锡明,真是小鱼儿串上大串了!”

老百姓的心底见亮了,村支部班子凝聚力增强了,贫困户一户户减少了,而“老于头”却一天天变老、变黑、变瘦了。

群众路线最重要的是践行。“三严三实”不能只讲在嘴上,而是要落实在手上、脚上。8年来,于锡明的脚步踏遍了二道河子乡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8年来,昔日的西装革履的机关干部,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衣着半旧,皮肤黝黑,头发花白,双手粗糙不堪……以至于有一次,老于回沈阳参加外甥的婚礼,当又黑又瘦的他和爱人张雪梅一起出现在婚礼现场的时候,很多亲戚竟然没有认出来他。

有人说,下派干部是来镀金的。但老于不是,因为他已经到了即将退休的年龄。有人问:“老于你都到了即将退休的年龄,坐了一辈子机关,现在又从城里干到农村去了,这是图的啥?”于锡明回答:“拉一把,他们(指贫困户)可能就翻身了,这样才对得起组织,对得起供养我们的乡亲父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一句话体现了他这个第一书记的一腔公仆情怀。

对于于锡明,国家审计署沈阳特派办党组书记、特派员章柯这样评价:“于锡明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第一书记的使命和责任,解决了群众听谁、信谁、靠谁、跟谁走的问题,他不是一般意义的村官,而是审计干部队伍中的典型代表、是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典型代表、是第一书记的典型代表。”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