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民、脚上有泥的第一书记 (2)

心中有民、脚上有泥的第一书记 (2)

苞米、布鞋见真情

刚住村的时候,村民对他这个省城下来的第一书记并不买账,一些村民认为,他这个第一书记是下来镀金的,就是个摆设而已,做做样子就回省城去了。甚至有一个比较直爽的村民这样对他说:“别看你是上面派来的干部,你扶贫如果不对我们老百姓负责,谁也不愿意给你一口水喝!”从村民不冷不热的眼神里,以及这些掏心窝子的话语中,于锡明读懂了大家的疑虑和想法。面对这些困难,于锡明没有退缩,而是继续坚持走访,到农民的田间地头、房间炕头,甚至猪圈、羊舍,访民情、听民声,与农民促膝谈心。下乡当过农民的于锡明最了解农民的感受,他说:“农民很实在,在农民的家里,即使他用脏了的缸子给你倒水,你也要毫不犹豫地喝下去,否则,你就无法和农民融在一起。”

不吃村里一顿饭,上下班都坐通勤车,有病住院瞒着村里,病还没好就让爱人陪着来驻村……于锡明的工作作风老百姓看在眼里,服在心里。渐渐地,村民们真心接纳了他这个第一书记,而且对他的称呼也由“于书记”“于主席”变成了“老于”“老于头”。在二道河子村,贫困户住房困难,他就协调资金帮助建房;贫困户有病,他协调资金帮助救治;贫困户孩子上不起学,他从中学一直帮到大学……百姓的心中有杆秤,老于处处为村民着想,村民就把他当作主心骨,因此,在二道河子村,村民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愿意找老于出主意。

可以喝群众的水,不能吃群众的饭。不占群众和集体的一点便宜。——这是于锡明给自己定下的一条硬杠杠。农户杀猪了,请老于吃顿饭,老于谢绝了。镇领导看到老于每天下村很辛苦,就提出让镇机关食堂免收他的伙食费,于锡明坚决不干,食堂不收钱,他就把伙食费放在餐桌上。村委会看到于锡明的手机整天为了村里的事打长途,没经他同意为他的手机卡充了1000元话费,于锡明收到充值短信后问明情况,马上把钱还给村委会。贫困户刘远志与老于处成了“好哥们”,玉米成熟了,到村部给老于送来三支鲜玉米。老于看到刘远志情真意切,不好意思拒绝,只好收下。周末回城,他为刘远志买了一双新布鞋。一直到现在,刘远志的新布鞋都没舍得穿,而且逢人便带有几分自豪地讲:“老于给我买的布鞋我还没舍得穿呢!”刘远志的这句话是有含金量的,这句话缩短了群众与干部的距离,更隐含着一个农民对党的基层干部的信任和感激之情!

修好致富路,架起连心桥

作为一个党培养多年的审计干部,于锡明对扶贫的认识是:“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中国要想富,农村必须富;中国要想美,农村必须美。”因此,他向组织保证:三年的脱贫任务,我一年就要完成。

于锡明通过摸底走访了解到,二道河子村建村几十年来,6个自然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不仅村民进出、孩子上学极为不便,粮食和经济作物也外销不畅,严重制约着村子的脱贫和发展。为此,他首先解决桥和路的问题,架起了5座扶贫桥,铺了22.7公里的砂石路。今年又争取了250万元资金,修了10公里的水泥路。并且,为了整治村容村貌,清理了900多吨垃圾。修好致富路,架起连心桥。二道河子村村民心里乐开了花,他们说:“咱们村的路,1949年解放,2014年透亮。”“于书记来了,咱们的道见亮了,心也见亮了。”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