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红校”办成“红埔”(2)

把“红校”办成“红埔”(2)

——刘伯承创办红军大学二三事

提出“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培养干部”的教育方针

1935年10月上旬,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在卓木碉成立,由刘伯承任校长。针对学校边打仗、边行军,在游动中办学的特点,刘伯承提出“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培养干部”的教育方针。结合当时的斗争环境,部队需要什么学什么,学员缺什么补什么。根据已确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方法,刘伯承亲自制定教学计划。红大主要开设军事和政治两大门课程。政治课教授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理论和军队政治工作等,着重讲红军的宗旨、性质和任务,同时学习党的民族政策、统一战线政策等。在军事教育方面,针对当时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刘伯承提出学员学会六种战术,即打骑兵、平地战、河川战、隘路战、山地战、麻雀战。在管理教育方面,他要求指挥人员要学会怎样带兵、练兵、用兵,以及怎样保障后勤供应等。

针对长征中的实际,主要讲如何“打”和“走”,讲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军及各种情况下的平地战、山地战、河川战等战法。一次,测绘教员赖光勋上课刚讲一小时,军长学员余天云就嚷嚷要休息。赖光勋说:“课程表定的4小时,不按规定办不行!”余天云说,教员不能负责,由他负责。接到赖光勋的报告,刘伯承说:“恐怕他们看你小啊。下次上课,我同你一块去,你把教课内容准备好。”第二次上课,刘伯承先讲了军师级指挥员来学习尤其是学习测绘的重要意义,还介绍了赖光勋的经历,然后让赖光勋讲课。刘伯承坐在后面听课、记录,结束时又总结,先肯定了赖光勋讲课的水平,又表扬了大家遵守纪律,用心听课,虚心学习的精神。

刘伯承主持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不仅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保护了一批革命骨干,还在条件极为艰苦、战斗频繁、困难重重的环境下为红军培养了各级干部三千多人次,迈出了一条边打仗边办学的路子。

对文化教员说:“没有仪器,就用土办法代替嘛!”

1936年9月,红二方面军红军大学成立。经贺龙推荐,刘伯承担任校长。为了红二方面军在北上途中遇上敌人的骑兵部队堵截时能减少损失,刘伯承给红二方面军指战员作打敌人骑兵的战术报告,提出了提高信心、接敌处置、利用地形、武器运用等方面的基本要则,讲解了打骑兵的队形、追击、有组织的后移以及平时加强演练等问题。此后,红二方面军指战员有了对付骑兵的战术训练,在遭到骑兵的几次袭击中都没有吃亏。

红大训练课目分为政治、军事和文化三大类。政治课除原红军学校的基础理论外,还增设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课目。军事课方面,增加了《兵团战术》,由刘伯承主讲。文化课主要有语文、算术、自然常识等等。有一次上文化课,一个教员讲自然常识昼夜、四季和日蚀、月蚀等问题,有的学员听不懂。刘伯承对文化教员说:“没有仪器,就用土办法代替嘛!”他随即告诉教员:“用一支点燃的蜡或油灯当作太阳,就是恒星;用铁丝做一个椭圆形的圈子,把它穿在一个大土豆上,当作围绕恒星运行的行星地球;再用一只土豆作月亮,以它围绕地球运转,叫做卫星。”刘伯承指导文化教员进行形象化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36年12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红二、红四方面军的红军大学编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林彪任校长兼政委,刘伯承任副校长兼第二分校校长。1937年1月,红军大学第一分校迁至延安后,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3月,第二分校迁至甘肃庆阳,改称抗大步兵学校。至此,红军大学的历史宣告结束。

(作者为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