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发展(2)

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发展(2)

——对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的辨析、澄清

核心提示:历史经验证明,任何为取得政权而进行的革命总是短暂的,而取得政权后的治理国家和治理社会则是长期的,它必须逐步形成一套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并逐步完善各项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建设。

■反对马克思主义充当“学术裁判”,反对“语录标准”,就是拒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吗?

我们一定要区分,反对马克思主义充当“学术裁判”,反对“语录标准”,决不能理解为拒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有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怀有偏见和拒斥,就是因为不懂这种区分。如果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不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就失去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特性。因为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就失去了从事研究的正确立场、观点、方法。例如:在历史学研究中,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否认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否认历史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只强调历史细节,强调历史情节,就会把历史故事化,这种历史学研究最多是叙述,是在讲历史故事,而不可能真正对历史进行科学研究;在新闻学研究中,如果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不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就不可能真正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在政治学研究中,如果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就很难建立具有科学性的社会主义政治学。社会是一个整体,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都是对整体中某个部门或方面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普遍规律的学说,具有科学性和整体性。不理解整体,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局部;脱离整体的局部,只能是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可以说,如果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各门学科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不掌握学科话语权而只充当西方学科话语的搬运工,那么就没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意味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指导吗?

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和承担者。所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可替代”的问题,也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任就落在我们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身上。对此,有的人可能会不服气地说:你们搞马克思主义的人凭什么指导我?!这也是一种误解。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指导。如果一个根本不研究历史,不研究法学,不研究人类学,没有对某个具体学科进行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就不能对这门学科的学术问题说三道四。没有研究,就没有学术发言权。马克思为什么对政治经济学、历史、法学、文学艺术等都能发表中肯意见,因为他学识渊博,研究过多门学科。所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指以作为科学学说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指导。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首先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真信真懂,否则就是“姓马”不“信马”。

在哲学社会科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根本的是各门学科研究者自己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事本学科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重大责任,是以自己创造性研究新成果和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起共同坚持马克思主义,改变马克思主义在有的领域中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不正常现象。

责任编辑:李梦柯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