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绿色发展”的实现途径

贫困地区“绿色发展”的实现途径

如何做好绿色文章,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早在1990年,他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时就提出了建设“绿色工程”的设想,并指出:“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他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又提出了加强“生态工程”建设的构想,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5年1月,他在云南考察时再次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进一步创造性地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可见,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贫困地区要破解发展难题,必须厚植地区发展优势,踏实做好绿色文章,让青山绿水成为贫困地区发展的永续增长点。贫困地区要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发展理念,认真走好“绿色发展”的道路。

一要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根本方向,而且也是贫困地区实现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在贫困县综合治理中,必须做好绿色发展的产业规划,构建以低碳工业、生态农业和绿色服务业为主线的绿色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贫困县的“绿色崛起”。具体来说是要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注重产业布局,少发展甚至不发展有损生态环境的工业产业。一方面,必须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科学规划产业格局,使得各项建设活动在起始阶段便得到有效管控。另一方面,加快工业化绿色发展进程,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减碳。

注重“循环利用”,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循环型产业是贫困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实行循环发展计划,在产业上实行产业链的循环式组合,在企业中实行生产过程的循环发展,在园区内推进循环化布局。另一方面,支持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鼓励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参与研发产业链,促进资源再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同时,对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性补贴。

注重综合治理,构建政府主导型的综合治理体系。一方面,建立起“自下而上”的协商治理机制,畅通沟通渠道,有效听取相关各方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建立起“自上而下”的项目管理机制,明确职权分工,提高治理效率、节约治理成本。

二要加快建立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能源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没有充足的能源,经济发展就缺乏永续的动力。而没有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因此,要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有充足的能源配置,而且需要有一个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为此,必须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推进能源科技革命。一方面,加快研发清洁、高效、低碳的“绿色”能源,例如核能、电能、水能、太阳能等。另一方面,转变传统能源利用方式,提高利用效率。二是推进能源领域体制改革。一方面,减少行政干预,坚持宏观引领,促进能源监管模式创新,切实落实监管责任。另一方面,引入市场机制,通过价值规律,保障能源体制改革的实事求是。三是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从政策上鼓励高效、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发展,严控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增长,做到奖惩分明。四是优化能源供给结构。降低煤炭消费供应比例,提高风能、水能以及核能等清洁能源比重,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五是引导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严格管控能源消费过快增长,开展全面节能行动,形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