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扎根茅山革命老区 把梦想写在大地上(2)

55年扎根茅山革命老区 把梦想写在大地上(2)

——赵亚夫同志事迹材料

摘要:2014年,江苏省委作出关于向赵亚夫同志学习的决定。如今,“与亚夫同行、与群众同心、与时代同步”的“亚夫精神”劲吹江苏大地,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以忠诚干净担当的实际行动,树立起共产党人的先锋形象。

没有什么本色,比乡村泥土更加厚实

赵亚夫常常说:“我和农作物打了一辈子交道,农作物不会说话,却是最老实的,只要认真对它,它就会显示自己的生长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播种就会有收获。”他始终把农民当亲人,把农民的小康梦当作自己的梦,把致富农民作为毕生的追求。1982年,他去日本学习水稻种植技术。为尽快把先进技术学到手,每天学习工作超过16个小时。从日本回来时,他用节省下来的外汇换回13箱农业书籍资料和20棵宝贵的原种草莓苗,无偿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供种苗服务,带出了一大批万元户,帮助农民盖起了一幢幢“草莓楼”。此后,他又24次赴日,引进示范100多项新技术,推广运用科研成果30多项,编写农民科技读物多达百万字,每年免费为农民上辅导课100多场,累计培训农民达30万人次。多次带领农民和科技人员去国外学习先进农业技术,手把手培养出10多名全国、省、市劳模,组建了省内一流的农业科技服务团队。一个个品种被引进、消化、转化,一个个难题被攻克破解,老区农民的增收渠道越来越宽。赵亚夫与时俱进学起了农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提出了农产品“理解式销售”的方法与路子,帮助建起了农民特产信息销售网站,在他帮助下,发展起来的百万元户、50万元户、10万元户到底有多少已经难以统计。“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在茅山老区广为流传。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主动请缨,支援灾后重建工作,建成江苏援川农业示范园,成为东部支援西部的成功案例,得到了“要想四川富,留住赵亚夫”的赞誉。他帮助了上百万农民脱贫致富,却坚持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的“三不”原则,从没收过农民一分钱,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没有什么境界,比心底无私更为坦荡

赵亚夫同志在科研院所长期担任领导干部,主持、经手的科研经费数以千万计,从未谋取过一分私利。他常常告诫自己,不该拿的一分都不能拿,不该争的一分都不能争,要做一个光明磊落、无私坦荡的人。在担任农科所所长时,组织上主动帮他改善住房,让他住进联栋小楼,他主动让给了一位建国初参加工作的退休老专家,自己则住进一般科技人员的住房。他的妻子在农科所从事畜禽研究,每天扫猪圈、放鹅,工作很辛苦。有人跟她讲,“叫所长帮换个工作吧!”她回答说:“他这个人是绝对不会这样干的!”在办公会上,有位同志也提出类似意见,被赵亚夫当场拒绝。他没有利用手中权力照顾妻子和家庭,却想方设法帮助了不少科技人员和农场工人,为他们子女找工作、上学校,为分居夫妻办理调动,等等。几十年来,赵亚夫就是这样坦坦荡荡地走过,心中没有任何挂碍,内心总是充满感激、快乐和欣慰。

2014年,江苏省委作出关于向赵亚夫同志学习的决定。如今,“与亚夫同行、与群众同心、与时代同步”的“亚夫精神”劲吹江苏大地,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以忠诚干净担当的实际行动,树立起共产党人的先锋形象。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