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泰山的五大核心精神
历史上的泰山是这样,那么,今天的泰山又是一个什么形象呢?我们借用北京大学杨辛教授的话,今天的泰山就是华夏之魂。泰山之所以在我们民族中影响这么大,声名这么远播,除去它的历史久、信仰广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泰山与中华民族的情感、民族意志和民族心理息息相关。在泰山上有一个刻石,写的四个大字就是“中华精神”,泰山精神是中华精神的集中体现。
那么,泰山精神一共有哪些?为什么说它是中华精神的一个集中体现?我做一个具体的介绍,我认为泰山精神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点。
第一,身临绝顶的攀登意志。唐代的诗人杜甫写过一个流传千古的名句,大家都会在心中吟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对攀登精神的讴歌。对攀登精神的讴歌,一直是泰山文学创作的第一大主题。从杜甫的《望岳》,到当代著名学者冯骥才的《挑山工》,写的都是对攀登精神的礼赞和讴歌。把攀登作为个人修养的比喻,其实在先秦时候就出现了。先秦时代的典籍《国语》就有一句话,“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学习行善,提高个人修养就像攀登高山一样艰辛;做恶堕落,就像高山上滑落石头一样不可遏制。这个比喻后世广为流传,逐渐变成了一种攀登精神。于是,在泰山的登山中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你不畏艰险到达高峰,人们就会赞美你、歌颂你;如果你面对困难畏葸不前,人们就会嘲笑你、讥讽你。
宋真宗曾经封禅泰山,在民间传说中,宋真宗并没有登上泰山极顶,他骑着马来到回马岭,看到高山重叠、艰难万状,吓得心中充满了忐忑不安,几经反复,最后搏马而回。于是,后人就把这个山岭叫回马岭。当然,这是个传说,并不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宋真宗是登上山顶的。不过,在历代封禅的帝王中,宋真宗是在澶渊之盟、城下之盟的背景下,为了震慑敌国才封禅的,在历代封禅帝王中,他是不光彩的。所以,人们为了讽刺他,编造了回马岭的故事。同时,这个故事也是对面对困难畏葸不前的登山者的一个警示。
回马岭的故事是一个传说,不过在历史上确实有一位著名人物因为没有登上泰山受到了后世的惋惜和批评。这位名人是谁呢?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辙在山东济南做官,准备攀登泰山,可是旁人告诉他,泰山有40里高,这让苏辙很惊讶,哎呀,泰山这么高,那我这个腿走上去不得报废了吗?所以苏辙就有个诗句“天门四十里,预恐双足废”。几经犹豫之后,苏辙最终也没有登上泰山,所以,他流传下来一首泰山诗,叫做《岳下》,而不是《岳上》。这件事情让他的哥哥苏轼知道了,苏轼真替他惋惜啊,苏轼给他写了14个字,“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我真替你遗憾,你为什么不爬上泰山极顶去看那红日涌起的壮观景象,而是局促于泰山脚下呢?所以,苏辙虽然是公认的古文大家,但是人们认为他的胸襟、气度和他的哥哥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相比未免是稍逊一筹了。
第二,“重于泰山”的价值取向。司马迁有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国的名山这么多,中国的高山这么多,人们为什么不说重于华山、重于黄山、重于嵩山,而独独要说重于泰山呢?这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当然因为泰山确实很重,古人不了解泰山有多重,但今天的地质学家知道它究竟有多重,据地质学家的测定,泰山的山体加上地下的一部分,它的重量是5500亿吨。更重要的是,泰山不像华山那种险峻,也不像衡山那种凌空飞越,而是一个稳重、凝重的形象,这样就给人一种厚重、凝重的心理感受。在古人君子比德的观念下,泰山就成为一种高尚人格的象征,所以,司马迁就用“重于泰山”来比拟他的人生标尺。
司马迁之后,从于谦到孙中山,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几乎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很多都引用、引述过“重于泰山”的比喻。特别是抗战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张自忠,在鄂北大战时曾说,“国家养兵就是为了打仗,打仗就会有伤亡。人总是要死的,多活20年少活20年转眼就过去了。但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为国家为民族而死就重于泰山,否则轻如鸿毛”。这就说明“重于泰山”这一比喻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尺,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而献身,这是泰山精神的第二点。
第三,“不让土壤”的博大胸怀。荀子说过,“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自然的泰山在形成中确实是不让土壤,形成了海拔1532米的高度,在文化的泰山形成中,也是不让土壤。
泰山文化是一个包容文化,它包容吸纳了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比如说宗教,泰山不仅是儒家的圣山,同时它是道教的仙山,也是佛教的名山,三教尊一山。泰山集纳了各种地域、各大民族的文化精华,最后形成了博大精深、包容万象的泰山文化,泰山文化不但包容国内的种种文化,甚至还包容了很多外来的文化。
泰山有个普照寺,在普照寺之中有一个碑刻叫《重开山记》。这个碑记载着重开普照寺的第一代祖师,他的名字是满空,高丽人。一个高丽和尚怎么变成了泰山的重开山祖师了呢?满空并不是一个正常到中国进行文化访问的高僧,他是为了反抗当时朝鲜李氏王朝的一佛政策,而偷渡来明的一个高僧。当时,满空带了七八个同道,偷偷渡过鸭绿江来到了明朝,得到明朝政府的礼遇。朝廷给他度牒,让他参访天下,选择地方宏法修道。这位满空大师登上泰山,对泰山充满了感情,最后就留聚在泰山,先后重兴了竹林寺、普照寺,在泰山一待20年,最后化为泰山之土。后人对他艰苦卓绝的宏法精神和不辞辛苦、重开山门的业绩非常崇敬,就把他奉为了泰山普照寺重开山第一祖,至今满空的墓碑仍然耸立在泰山的普照寺大门之内。满空大师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位高丽人,可见泰山对外来文化是多么包容。这种“不让土壤”的精神,对于今天身处开放时代的中国人来说,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