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新: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生态(2)

陈文新: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生态(2)

科举文化生态研究有助于调整明代文学研究的文体布局

20世纪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就文体布局而言,在《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杂剧、章回小说等被突出的同时,形成了汉赋、六朝骈文、子部小说和“朝廷大制作”等在文学史上无足轻重的局面。其中八股文的境遇尤为尴尬,不只是与现代的散文标准格格不入,它还常常被视为文化垃圾,只在做负面评价时才会提到。其实,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那些优秀的八股文,都有值得称道之处。

就八股文的内容而言,一般地说,我们所感知的儒家传统,往往是经过宋明理学改造过的,而理学之普及并在读者中重新获得新鲜感,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八股文这种新型文本的力量。自然,明代八股文对四书五经的解读,大体是在朱熹等人的解读基础上展开的,后期也较多受到阳明心学的影响,但因采用了新的文本方式(八股文),体贴入微而又新意盎然,这就让明代儒学重新获得了由“陌生化”处理所带来的活力和魅力。例如,弘治六年(1493)进士李梦阳所作《论语》“管仲相桓公”四句题文,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孔子视野下的管仲,也有助于我们感受明代知识精英对汉唐气象的憧憬。又如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进士方应祥所作《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节题文,在朱熹集注的基础上进一步确认,“女子与小人”不是泛指所有的女性和“小人”,而是特指诸侯、卿、大夫身边的“幸人”,即被宠幸的“身边人”。方应祥的这一解读无疑是睿智的,从中国历史的情形来看,所谓“女祸”和宦官之祸,常常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与“身边人”的关系而造成的。孔子提出的这一忠告,对于国家治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就八股文的表达而言,唐顺之、归有光等都曾大力倡导“以古文为时文”。所谓“以古文为时文”,即将古文所注重的深刻思想、阳刚之气和丰富多彩的章法句法融入八股文,以克服“体用排偶”所带来的平庸、板滞、柔弱之弊。韩愈、柳宗元以来的古文,由内容方面看,同样是载儒家之道,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较多融入了个人心得,富于新意,又不拘于对偶的句式和固定的章法,所以气势健旺。“以古文为时文”,所注重的正是内容的深刻和“排偶”的多样化。这种“以古文为时文”的尝试,催生了不少八股文名作。晚明的李贽、袁宏道等人,曾将明代八股文与汉赋、唐诗并列,视为一代之殊胜。清民之际的黄人,也视八股文为明代的三大文类之一。这当然不是盲目肯定,明清科举以八股取士,束缚读书人思想,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置疑,但八股文作为文章一体,佳作如林、不乏经典之作,也确有依据。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明代文学与明代的科举文化生态”负责人、武汉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