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蓝:100年后重读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启示

徐蓝:100年后重读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启示

1916年6月,正当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欧洲进行大规模战争的时候,列宁完成了一本十分重要的著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以下简称《帝国主义论》)。该书于1917年9月,即俄国十月革命前出版。在这本书中,列宁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无可争辩的资产阶级统计的综合材料和各国资产阶级学者的自白,来说明20世纪初期,即第一次世界帝国主义大战前夜,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国际相互关系上的总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世界大战的起源和结果、世界大战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以及资本帝国主义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为我们认识当时正在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际政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今天,在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完成100周年之际,重温列宁的思想,进一步探讨帝国主义与20世纪的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之间的关系,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帝国主义与两次世界大战

在《帝国主义论》中,列宁对自19世纪中期马克思的《资本论》诞生以来,德国、美国、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生产领域垄断组织的发展,认为“自由竞争产生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导致垄断”,而“生产集中产生垄断,则是现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的和基本的规律”。列宁概括了垄断组织的发展历史,指出“19世纪末的高涨和1900—1903年的危机。这时卡特尔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之一。资本主义转化为帝国主义”。接着列宁论述了银行业的集中与垄断组织的形成过程,阐述了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经营如何必然变成了金融寡头的统治,以及与金融资本的形成密切相关的资本输出问题。列宁还通过大量实例,论述了资本家同盟瓜分世界和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并指出,如果列强的实力“由于发展不平衡、战争、崩溃等等”而发生变化,那么这种瓜分“并不排除对世界的重新瓜分”,“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即向金融资本的过渡,是同瓜分世界的斗争尖锐化联系着的”。(《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第111、112、158、165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通过上述考察,列宁指出,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他将这些重大变化概括为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3)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同上,第176页)在依次对这五大特征做出分析之后,列宁给帝国主义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同上)与此同时,列宁还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瓜分势力范围、利益和殖民地等等,除了以瓜分者的实力,也就是以整个经济、金融、军事等等的实力为根据外,不可能设想有其他的根据。而这些瓜分者的实力的变化又各不相同,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个企业、各个托拉斯、各个工业部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可能是平衡的。” (同上,第205页)因此,列宁认为帝国主义就意味着战争:“当非洲十分之九的面积已经被占领(到1900年时),全世界已经瓜分完毕的时候,一个垄断地占有殖民地、因而使瓜分世界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特别尖锐起来的时代就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同上,第209页)

今天,当我们考察20世纪上半期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正是列宁高度概括的帝国主义时代的这些特征,以及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为资本主义大国的争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两次世界大战都起源于帝国主义。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交战国来说,它们早在大战发生之前,就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并由此而掀起了新的海外扩张狂潮。1880—1914年,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比利时等国家疯狂卷入对非洲的瓜分之中,并导致90%以上的非洲领土落入欧洲列强的统治之下;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和日本、美国一道,也同样狂热地在亚洲争夺领土。它们把这种对小国、弱国和前工业化国家的残酷进攻并把它们变成殖民地的帝国主义争斗,看成是为本国的福利和生存,以及在国际上权力增长而进行的斗争。当列强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而它们之间对世界的重新瓜分又不能用谈判来解决问题时,就会兵戎相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两个主要交战国德国和英国就是如此。后起的德国的跳跃式发展,使它将英国列入“日益衰落的国家”行列,它为英国拥有数倍于自己的殖民地而不满,认为德国不仅应该拥有一个与自己实力相称的殖民帝国,即属于自己的“阳光下的地盘”,而且要在欧洲大陆赢得无可争辩的领导地位。正是德国要成为一个帝国的野心和英国对自己帝国不断衰落的担心之间的不可调和,最终使他们以战争解决问题。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之间的一场帝国主义争霸战,这也是参战各国最终坚决走上拒和之路而一定要分出绝对胜负的根本原因。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帝国主义国家的极端形式法西斯国家来说,这种争霸世界的帝国主义目的更为明显。希特勒曾放言,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墨索里尼所建立的法西斯政权同样奉行帝国扩张与战争政策,他所要争夺的是世界最高统治权。日本法西斯同样如此。1937年发动侵华战争的日本首相近卫文麿认为德国发动大战是正当要求,并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德国一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法西斯分子、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外相松冈洋右,曾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而制造九一八事变的关键人物、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则叫嚣:“切实拥有支那以增强国力,真正掌握东洋和平之关键,就能完成未来争霸世界的战争准备。”可以看出,希特勒以无限“生存空间”为依托的扩张野心,墨索里尼对“最高统治权”的追求,以及日本要征服亚洲最终争霸世界的目标,都是要用战争的手段与一战的获利者英、法、美等国进行全球争夺。它们的战争目的仍然是帝国主义性质。

因此,列宁关于垄断是世界大战最深厚的根源这一论断,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来说,都是正确而准确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