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教育的大根大本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也就是强调从对父母的孝心开始培养一个人“泛爱众”的能力。这是因为,孝的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一种恩义、情义的情感。如果恩义、情义的处世原则培养不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原则,这样的人往往会见利忘义或忘恩负义。而且,把“孝”作为“仁”之本,“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其族人、爱其长上、爱其民族、爱其国家。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规律,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爱的人,怎么可能让他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呢?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孝经》中也讲,“长幼顺,故上下治”。一个真正的孝子,也就具备一个道德上完人的基础了。可见,“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伦理秩序的根本。而当代西方国家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法治相对健全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了犯罪率激增、少年犯年龄下降等现象,无疑与夫妻关系失调、家庭崩溃、父子失教的状况有关。
孝是由老师教导的,所以孝亲与尊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父母在家里教导孩子尊敬老师,老师在学校教导孩子孝敬父母,这样亲师紧密配合,孩子就很容易教好了。因此,孝(孝亲)是中华文化的根,敬(尊师)是中华文化的本。
中国传统社会每年清明、冬至定时祭祀祖先,出发点之一就是提倡孝道,因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试想,一个人连祖先都能念念不忘、能够定时祭祀,对眼前的父母又怎能不孝敬呢?所以,提倡祭祖是机会教育,重在培养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提起对家族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以及对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而提倡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目的则是提倡尊师重道。可以说,孝亲尊师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根本。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中国人发现了一种生活方式,如能被全世界人采用,就会使整个世界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罗素所讲的生活方式就是孔子所讲的“富之、教之”,习总书记所强调的是传统文化对治国理政提供的有益启示。《礼记·学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从继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开始。
(刘余莉,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博士生导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