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余莉:教育是文化的生机

刘余莉:教育是文化的生机

中国传统教育累积了五千多年的经验,具有五千多年的效果。认识和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提升今天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长善救失,伦理道德教育从家庭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一些欧洲学者一直在探讨:为什么四大古代文明中其他三个文明都消失了,唯有中华文明得以承传下来,并且历经几千年、经久不衰?他们经过研究最终得出结论:那是因为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结果。历史证明,这个结论完全正确。

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之一是长善救失,即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而不仅仅止步于传授知识和技能。《礼记·学记》中讲:“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说文解字》中讲:“育,养子使作善也。”《孟子·滕文公上》中记载:早在尧帝时期,有感于百姓“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的状况,就任命契为主管教育的官员,教导人们懂得五种最基本的伦常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伦理关系构成了古代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社会、国家、民族、时代背景下人们必须面对的最基本伦理关系。古人认为“人无伦外之人”,也就是说,把这五种基本的伦理关系处理好了,整个社会的人伦秩序才是井然有序的。左丘明言:“人弃常,则妖兴。”说的就是伦理关系崩坏的后果。

古人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尤重在家庭开展此类教育。这个做法至今仍具有合理性。这是因为,人从一出生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家庭关系,正是在家庭之中,孩子从父母,特别是母亲身上,学会了如何处理好这些基本的伦理关系。因此,古语讲“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接受了母亲的言传身教的影响,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了谦恭有礼、严谨诚信的态度,培养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品德,走上社会之后自然知道如何与领导、同事、朋友乃至与陌生人和谐交往。

正是因为传统社会重视从家庭(族)开始就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因此我国流传下来很多家规、家训,如《颜氏家训》《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等,“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也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语。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