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文:也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3)

叶小文:也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3)

中国共产党的“定力”所在

中国共产党有何奥秘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中国人民为何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

答案很简单:民无信不立。中国共产党能以最明确、实际、科学的理想信念唤醒和凝聚人民,使人民“信”,使人民“立”;中国人民也坚信这个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孜孜以求、前仆后继,为坚守崇高的政治信仰而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民族奋斗的伟大政党。

民无信不立,语出《论语》:“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坐吃山空,食再多也吃空;一盘散沙,兵再强也溃散。民之有信,缺食,可努力丰衣足食;弱兵,可逐步富国强兵。所以,“民信”乃第一要件。

“民信”何解?康有为云,“上下以信相孚,国乃能自立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或丧失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像一盘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下把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确立为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为之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烈在生死考验面前所以能够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就是因为他们对崇高的理想信念坚贞不渝矢志不移。同样,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许许多多共产党员所以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英雄壮举,也是因为他们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

今天,无处不在的通讯网络,快速更新的电器电脑,眼花缭乱的电视电影,使生活变得既丰富多样,又复杂多变。人类总体绝对生活水平在日趋提高,分布的相对差距却在日趋加大。生命科学的进步在增加人类的总体平均寿命,个体生命的不幸感受和实质痛苦却在同步增加。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当代西方社会在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上帝之死”带来了信仰迷茫和精神焦虑。当代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某些“远离崇高”和“信仰缺失”的精神现象。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无论经济怎么繁荣,如果放弃了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大家都心浮气躁不思进取,心烦意乱不知所从,社会难以稳定和谐,发展又如何持续?

民无信不立。中国共产党最大的“定力”,就是使人民“信”,使人民“立”。

使人民“信”,使人民“立”的“定力”,是在领导13亿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与时俱进、与日俱增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举旗定向,布局谋篇,坚持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行了一系列逻辑严密的重大理论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为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发展路径,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为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规划战略布局,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每一个“全面”都深谋远虑;

——为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为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领导核心,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为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强调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回顾历史,可以列举很多,95年已有确证。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展望未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迈向新征程,创造新奇迹。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②《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