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翻滚的麦浪就是最好的风景

王辉:翻滚的麦浪就是最好的风景

摘要:在王辉的心里,真正的科学研究是大公无私的,分享科研成果,培育出优秀育种人才,对人民和国家来说,是莫大的幸事。退休前,王辉主持着陕西省的小麦育种攻关工作,他把全省做小麦育种的人召集到一起,集众人之力搞小麦育种。让大家在集中攻克难题的同时也互相学习,使年轻人获得更快成长。

王辉(中)在陕西杨凌一家农业科技公司与公司负责人讨论小麦情况。记者 刘潇 摄 

“他有科学家的精神,执着、勤奋。”

“他有中国农民的特质,朴实、厚道。”

“他有一代大家的风范,包容、谦和。”

这是王辉的同事和学生对他的评价。在科学研究上,王辉勇于攀登高峰,结出了累累硕果;在待人接物上,王辉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以至诚至爱铸就了大写的“人”。

与小麦为伴,把小麦当娃

选择了育种,也就选择了一条清苦而又漫长的路。

从确定育种目标、选择材料到亲本组培、杂交变异,再到品系鉴定、优系筛选、产量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直到最终的品种选定、推广利用,整个育种过程一般要花上10年左右的时间,有的甚至长达20年。

时间上漫长的跨度,并没有吓倒王辉,反倒激发了他身上“犟”的品质。“育种周期越长,期望值就越高,就越想不断地坚持下去。”

认准了路,王辉一走到底。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王辉也从未想过要放弃。1987年到1990年是王辉育种最为辛苦、艰难的几年。“育种材料大都被淘汰掉了,心里很难受。”但王辉并没有气馁,“心里仍有希望,期待能够育出好东西。”

后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发展,转基因育种成为科研“新宠”,就连国家的资金导向也明显偏向于新的育种方法,而王辉所一直采用的常规育种却得不到足够的经费支持,生存和发展开始变得艰难。面对经费短缺,王辉依旧咬牙坚持。“他勉励大家,‘咱不管这些,生产上最需要、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还是常规育种。不管有钱没钱,咱们先做。’王老师用成果证明了他的选择。”农学院教授孙道杰说。

因为多了一份执着和坚持,王辉的小麦育种工作喜讯连连,一个个优质高产品种先后被培育出来。2005年,王辉耗时18年之久精心培育的“西农979”通过国审,此后以其高产、抗病、早熟、优质、越冬性好等优良性状而广受农民欢迎。

人出名了,机会也就多了。面对纷至沓来的邀请,王辉不为所动,先后数次放弃了去沿海地区高校工作的机会。“旁人一说要调走,他就两眼一瞪说,‘科研有连续性,挪窝要另起炉灶,走啥!’”农学院教授王成社说。

与小麦为伴、把小麦当娃的王辉一直坚守在田间地头,陪伴在小麦的左右,他甚至没能跟妻子“有过一次散步的浪漫。”正是靠着这种默默坚守和付出,王辉在小麦育种上摘下了一颗又一颗璀璨的星。

名利看得淡,研究做得深

师从赵洪璋院士时,王辉耳濡目染,秉承了赵老师淡泊名利、勇攀高峰的精神。“赵老师工作的年代条件比现在更艰苦,一只皮包夹、一个记录本、一块干馍,就这么蹲在田头过了一辈子。”王辉动情地说。大师虽已远去,但其风范和风骨后继有人,代代传承。

不为名利,一心育种,这既是王辉的处世态度,也是他的行动写照。

名利看得淡,研究做得深。“王老师真正关心的事只有两件,一是育出更好的品种,二是把优质品种推广得更快更广,让更多农民获益。”孙道杰说。“至于获奖不获奖,王老师并不在乎。像申报奖项,就是在学院和学校的多次催促下才做的。”

2012年,王辉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面对金钱和荣誉,王辉处之泰然。他心中恋恋不舍的还是他的小麦育种事业。面对百万元奖金,王辉当场表示将80万元用于团队科研经费,期待小麦育种再结硕果。

虽然是大学教授,出生农家的王辉始终保持着关中农民身上的那份淳朴与节俭。无论是在科研上,还是在生活中,王辉都严格要求自己,厉行勤俭节约。“王老师特别简朴,我们实验室用的种子袋每年都要回收利用,破了就补上。袋子现在好比过去人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农学院教授张玲丽说。“在地里,我们为小麦单株系上红毛线以示标记。我们将买回来的最便宜的毛线裁成一截一截的。系线的时候,有人不小心掉了几根,王老师也会跟在后面捡起来。”

一心扑在小麦育种上的王辉既没有寒暑假,“也没有专门旅游过”,关中麦田里翻滚的麦浪,是他看过的最好的风景。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