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以整体视角认识中国海权

张文木:以整体视角认识中国海权

【编者按】

近期以来,中国周边从黄海、东海、台海至南海方向的安全风险出现明显波动,有人将其总结为“四海联动”之势。面对这种局面,中国应当如何应对,学界有诸多讨论。近期,记者专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研究中心教授张文木先生,请他为读者分析中国海权特点、海权与陆权之间平衡等问题。张文木先生长期研究中国战略安全及周边安全问题,对于中国海权问题、各战略方向安全问题等有深入思考,并有诸多相关论述。他的解读有助为读者打开新的思路,理解中国近期遭遇的国际风云变幻。

“三海实为连续整体”

《国际先驱导报》:首先,能否请您分析,从海权角度来看,中国的沿海海域有何基本特点?

张文木:中国海区按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如果不考虑内海渤海,可分为黄海、东海、南海三大海区。

黄海历来是中国国防的“命门”,当然也是中国近代海权的“软肋”。黄海关乎东海的稳定甚至台海地区的安危。日本近代攫取中国台湾就是从控制黄海制海权开始的。这是从制海权的角度考虑。如果从制陆权的角度考虑,黄海不仅毗邻中国经济发达的江苏和山东两省,同时也是京、津等重要城市的海上门户。在此区域发生的任何军事行动都对中国安全有着全局性的严重威胁。

历史经验表明,黄海动则台湾动,而台湾动则中国动,中国动则东亚动。因此,近代以来的远东均势格局决定性的转折———比如1895年的甲午海战、1950年的朝鲜战争———都是从黄海或其沿岸开始的。对此,日本军事历史学者司马辽太郎看得明白,他说:“谁控制了黄海,谁就主导了在东北亚大陆说话的话语权。”

朝鲜半岛位于中国黄海的北翼,而黄海的安危事关东海的稳定乃至中国台湾的安全,台湾的安危更是事关中国在西北太平洋的海上安全。如果将中国大陆沿岸和西北太平洋衔接的“三海”(黄海、东海、南海)视为一个连续的整体,我们就会发现,辽东半岛犹如人的肩膀,黄海犹如连接肩膀的上臂,南海部分则相当于下臂,海南岛相当于手掌,而位于东海的台湾地区则是连接和联动上下臂的肘关节。黄海失,则台湾地区不保;台湾地区局势失控,中国在南海就不能持续发力。由此,台湾地区就成了中国在西北太平洋制海权有效发挥的关键环节。

反过来看,控制黄海即可从侧翼卫护台湾地区。如果实现祖国统一,中国的制海范围就可直推至台湾以东的深海区,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海上力量就可以形成合力,并使中国海南岛、台湾岛和辽东半岛得以联动,形成汉代贾谊所说的“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之势。唯有将黄海、东海和南海视为一体并使之相互呼应,才能看清并解决一些当前遇到的具体问题。

“制陆权”可以反作用于“制海权”

Q:中国既是陆上大国,又有漫长的海岸线。您如何看待这种“濒海陆地大国”的海权特点?

A:我们应记住,与美国、英国不同,而与法国、德国等国家相似,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

在陆权和海权的边际地带,制陆权可以反作用于制海权,同样,制海权也可以反作用于制陆权。占据较大版图的制陆权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影响(反作用)周边的制海权,同样,占据较广阔海域的制海权也可以影响(反作用)制陆权。比如,在印度洋地区,因占领了印度半岛,近代英国在此地区拥有比当代美国更大的制海权;同样,由于拥有广阔海域的制海权,近代英国曾使陆权霸主沙俄帝国多面受敌,疲于应对。马汉也曾论述过海权与陆权的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他说:“海权和陆权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东西,而是彼此相辅相成。就是说,陆上强国也需要推进至海边以利用海洋为己服务,而海上强国也必须以陆地为依托并控制其上的居民。”但他并没有从整体予以强调,更没有形成理论概括。马汉是美国海军出身,出于美国国情的特点和需要,马汉更多强调的是远海。

陆权与海权的作用与反作用理论告诉我们,尽管中国海权起步较晚,但自然条件相对于英国和美国还是有比较大的优势。中国东接西北太平洋、南近北印度洋,因超大的近海大陆板块,使得当代中国对两海有着强大的反作用力以及由此形成的较强的近海制海能力。西方国家因距离印度洋太远,因此产生了“岛屿链”思维,但这实属无奈之举,这是因为,最有效的制海权一般都有依托大陆板块的条件,并由此获得可持续的巨量资源跟进。而在远海建立岛屿链则需要巨大的资源支持,英国和美国要控制或占领印度洋,而首先从大西洋经过地中海和太平洋过来,而中国进入印度洋遑论太平洋则可就近直达,如果中南半岛国家同中国建立了紧密合作的关系,则中国可将在该地区更占主动。这种地缘政治中的大陆板块优势,使得中国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被西方人所认为的“海权”不足。有利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在处理海洋事务中远比西方国家有更从容的时间。

Q:您刚才提到技术进步。近年来,岸基打击手段快速发展,这是否有利于“以陆制海”的一方?换句话说,这种技术进步,是否有利于濒海陆地强国维护自己的近海权益。

A:技术进步是有周期性的,“矛”与“盾”的发展彼此刺激,彼此带动,处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循环。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技术进步也许对“攻方”或者“守方”更有利。在海权与陆权对比时,在特定阶段里,技术进步会对其中某一方更为有利。岸基打击手段的快速发展,确实有利于陆地强国控制附近的海洋。这种打击手段的范围越远,突防能力越强,“以陆制海”的范围就越大,效能就越明显。

同时,技术的优劣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中显示。19世纪末,黄海对于中国而言还是远海,日本和美国所具有的海洋军事技术优势可以在此显现出来。但当前中国已具备远程导弹打击能力,日本和美国的海洋军事技术在近海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中国的大版图所释放出的巨大国防张力所抵消。中国政治经济的辐射范围已可覆盖周边,周边国家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地缘政治上对中国也有着较大的依存需求,因此,它们始终与美、日遏制中国的“冷战”政策保持相当的距离。一般而言,它们不会为美国和日本而与中国彻底决裂。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天时、地利、人和这几方面中国都占据优势。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