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佃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中的三个理论问题(2)

李佃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中的三个理论问题(2)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学科定位

在中国学术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已从20多年前的萌芽状态,发展成为现在具有自成一系的理论问题和研究对象,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等有着清晰边界的独立学术领域。这一方面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质变,另一方面却也表明,人们只是在一种分支哲学的意义上理解其内容及定位的,而并没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上来思考这个问题。

问题在于,如果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确实只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中开引出来的一个具体学术方向,只是构成对过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补充,至多只能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特定分支,那么,淡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理论范式,进而强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意义,则不仅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对它的发展可能也是有利的。但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每一次重大推进,都是现实重大问题在理论上所激起的强烈回响,这说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开展始终离不开现实性这一诉求,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深度参与到现实的社会改革中而不是置身事外,其价值才能够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进一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实虽然首先是从经济层面展开的,但经济变革所催生和凸显的恰恰是最深层的政治哲学的问题,如权利、自由、道德、公正、法治等问题,所以在一定意义上,经济层面的问题只有纳入政治哲学的视域才可以得到透彻理解。这一情况告诉我们,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诉求,发挥其对社会改革的理论先导作用,就应责无旁贷地将学术研究视线投向政治哲学,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政治哲学理论发生实质性的“化学反应”。照此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就不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外在补充,不应当只是代表了一个简单的哲学分支,而应当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致思维度,是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性的理论形态之一,是一种真正立足于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就此而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理论形态之一,它所关涉的诸多理论问题,实际又都嵌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及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领域和板块之中,与这些领域的内容发生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这些情况充分表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整体性及时代性上来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学科定位,不仅不会使之陷入晦暗不明的混沌状态,而且更能彰明其所应承担的学术使命和理论任务,对于在更为广阔的学术视域和理论空间内开显其问题域和开辟其研究路径,也有着重大意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