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佃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中的三个理论问题(3)

李佃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中的三个理论问题(3)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政治哲学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内容,也是后者的理论和逻辑启端。如何理解其当代意义,是一个既关涉从当代中国回溯到马克思,也关涉从马克思递进到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问题。要实至名归地阐明和把握该问题,需充分认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独特运思进路和开展方式。

概括地说,从霍布斯到罗尔斯,西方政治哲学家们基本都是在契约论的理论框架内,以预设市民社会中同质化的、理性的、自然的人为前提,通过确立一个明确的立论基点(如自由或平等)去讨论权利、正义诸问题的,所以其发展的是一种平面上的、没有层级差异的政治哲学。借用马克思的批判,这种类型的政治哲学至多达到了对市民社会的直观,是以市民社会为立脚点的。与之相反,马克思站立在“人类解放”和“人类社会”这个更高位阶审视政治解放及市民社会这个世俗世界中的矛盾,并由此提出其政治哲学问题、勾绘其政治哲学的理想图景。但这并不表明马克思只是由一个平面转到另一个平面,而恰恰说明他是在多个位阶和多种意义上,置于一种立体式结构中发展政治哲学的。笔者以为,从政治解放和市民社会到人类解放和人类社会,如同黑格尔所指认的从知性到理性的逻辑推进,后者并不是完全否定了前者,而是以前者为跳板到达新位阶的。这表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既形成了对作为劳动和需要的体系的市民社会的深刻批判,从而提供了一种针对历史发展的理想性的理论方案;也没有完全消解政治哲学家们在市民社会和市场经济这个现实界面上为平等权利的公正性所进行的辩护,故此也提供了一种建构现实性政治哲学的可能性思路。如果由此可以表明,马克思政治哲学所建立起来的是一种具有历史大跨度的、容纳不同历史位阶的、完整的理论叙事,那么其对于中国的当代性意义就是西方政治哲学所根本不能比拟的。

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在市场经济的重大历史转型时期所需建构的政治哲学,应当既能够适应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又能够为这种社会生活提供有积极意义的理论引导,这意味着既要根据市场社会的内在特质和要求对权利的公正性及其规则予以辩护,也要从高于市场社会的视界来深刻检思从现实生活层面所透射出来的工具性价值原则及由之而来的非正义。就此而论,马克思在不同历史位阶之间所建立起来的政治哲学,不仅是我们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乃至全部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最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是我们理解、构建独特的中国实践最无法忽视的思想资源。相反,由罗尔斯等人所发展的西方主流政治哲学固然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性的见解,但平面化的思维决定了其并不具有马克思政治哲学那种宽广的理论解释力,因而在审视重大社会转型期的问题上总是捉襟见肘的。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