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中国学术的表达方式,必须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时代及其时代的生活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考察一个时代的学术,在方法论上大体上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轨迹,特别是延续性的学术轨迹。如果我们能把握住这个轨迹,大体上就能看清中国学术发展逻辑与社会发展道路之间的关系。二是积淀性的理论范式的形成。比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理论范式,它具有根本的方法论意义,可以引导我们更加关注中国问题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解决它。我们如何对待西方学术也应该有这种方法论自觉,如果不能突破西方学术范式就可能沦为西方学术的附庸。三是审视开拓性、创新性的问题域。重大现实问题必然蕴含着重大的理论问题,这些问题本身除了理论内部自身演进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时代最实际的呼声和现实跳动的脉搏。只有对面向21世纪的中国学术的状态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才能找到中国学术新的发展方向,并在这个基础上深刻把握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中国。
如今,我们面对着一个非常复杂的激辩性的舆论场和竞争性的思想场,西方道路是人类走向文明的理想模式的神话已经被其自身实践打破。我们要在超越决定论和依附性的前提下,确立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自主性及其主体性的实现方式,并寻找更加广阔的思想空间和发展空间。在此语境中,马克思主义的介入性和在场性为中国现代性概念的生成和体系建构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价值导引。中国以现代化的创新实践重新书写了马克思主义的胜利,问题在于能否用中国的学术话语解析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和制度特点,形成中国标识性的概念体系和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经典著作。“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历史远未终结,人类实现真正的解放尚在探索之中。我们应当树立自主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方法论的自觉,为人类对更好的社会制度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在伟大的时代变革中作出无愧时代的回应。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