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起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历史重任(2)

担起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历史重任(2)

摘要: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学术研究探索真理、启迪智慧的目的是为了改造社会,促进人类进步。无论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还是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的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对实践的有力推进,都彰显了社会科学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无可替代的重大意义。而这种积极作用是否能够发挥的决定性因素,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观察、思考问题的观点及价值取向。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立志高远、勇于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必备素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时代职责。高远的目标才能够提升学者的精神境界,使其拥有更为宽阔的学术眼光;勇于和善于创新、建构、实验,才能科学把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特点和着力点,才能通过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才能不断推进学科、学术、话语创新,并以此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努力的过程,需要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需要赢得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对于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讲,这是一场全面、持久的耐力比拼,只有具备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也才能够完善、实现个人的学术追求。

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学术成果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从来就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先导或标志。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社会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倡导者、引领者,要发思想之先声,首先就要在开拓自身的研究领域中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以严谨的学术作风坚守学术底线,以端正的学风引领世风。对学术道德的坚守,凭借的不仅仅是自信和感情,更须定力与韧性,才能勇毅笃行。纵观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个伟大的学者不是通过对真理的不断追求和维护取得伟大成就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弘扬科学精神,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才能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著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也才能以高尚的品德为世人树立榜样,以渊博的知识著书立说,做出大学问、真学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要增强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就必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要用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阐释真善美,揭露假恶丑,把正确的态度观点、积极的价值取向传递给人民,就必须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才能不断地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只有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实现以深刻的理论、学术思想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从而不断为社会发展集聚正能量,更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理论和中国智慧。也唯其如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真正实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高度统一。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黄艳校对:王妗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