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蛟龙”潜海、基因测序、“天河一号”……近年来,一大批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让世人对“中国创造”刮目相看。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面向2030年“深度”布局,一系列重大项目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远近结合、梯次接续,值得期待。
深空
载人航天“三步走”的目标是要建立空间站,在此基础上,“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启动火星探测。此外在重大专项的项目中,国家还在考虑空间开发利用,如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等。
建立空间站 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空间站试验核心舱,以及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掌握货物运输、航天员中长期驻留等技术,为全面建成我国近地载人空间站奠定基础。
嫦娥“飞天” 2018年发射嫦娥四号,实施世界首次月球背面着陆巡视探测。2020年完成小行星、木星系、月球后续等深空探测工程方案深化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
启动火星探测 围绕火星环境、地质等研究和生命信息探寻等科学问题,按照“一步实现绕落巡、二步完成取样回”的发展路线,到2020年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突破火星环绕和进入、着陆与巡视核心关键技术,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开展火星全球性、综合性的科学探测,高起点完成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实现我国月球以远深空探测能力的突破。
研制重型运载火箭 围绕深空探测、载人登月等大规模空间活动任务需求,研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百吨级重型运载火箭,2020年前突破10米级大直径箭体结构、500吨级液氧煤油和220吨级液氢液氧两型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等核心关键技术,确定合理可行的总体方案。
深海
“蛟龙”深潜,证明我国在海洋探测领域的快速发展。然而,在深海资源勘探、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方面,我国还有大量的关键技术需要突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启动深海空间站项目。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表示,此举旨在用深海空间站这样一个系统性工程,集成提升我国深海技术和装备的系统开发与研究。
建立深海空间站 开展深海探测与作业前沿共性技术及通用与专用型、移动与固定式深海空间站核心关键技术研究。
研制全海深潜水器 围绕实施深海安全战略的科技需求,突破全海深(最大深度11000米)潜水器研制,形成1000—7000米级潜水器作业应用能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