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改革报告】
导读:在全面深化改革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攻坚克难、冲破藩篱,铆足干劲不停息、不懈怠,改革正以劈波斩浪之势给中国信心,给世界惊叹。
1.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经济发展新常态理论,这是基于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准确研判。
横向看,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不是经济强国。纵向看,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面对“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考验,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新突破——
在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三大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深入阐释,指出了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新常态”趋势性变化。
那么,如何科学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面对外需空间不足,内需潜力有限,一味靠增加投资来改善总需求的路子已走不通了;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却依赖进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次重大创新。怎么推进是关键。简言之,当前最重要的就是“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从长远看,就要把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创造新的生产力。
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到“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