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祭月源于远古初民对月的崇拜,后来作为天体的月被人格化,成为月神。历代皇家称月神为夜明之神,道教兴起后称月神为太阴星君。而民间则多认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称她为月姑或月姐。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民间的中秋祭月之风发展到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近几年,北京西城区在月坛重启中秋祭月典礼,再现古代皇家祭祀盛况。
祭月
摘要: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近几年,北京西城区在月坛重启中秋祭月典礼,再现古代皇家祭祀盛况。
- 重阳节的习俗盘点2017-10-23
- 摄影小课堂:秋分秋雨秋叶2017-09-25
- 秋分即景:收获的喜悦2017-09-25
- 瞎说什么大实话2017-09-25
- 重拾中秋节的“味道”2017-09-22
- 【中秋赏月】最佳赏月地点之金山岭2017-09-21
- 赏月佳会 映照千里2017-09-21
- 又到一年中秋 国内六大赏月目的地推荐2017-09-21
- 赏月2017-09-20
- 趣话“三伏”2017-08-16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