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祭月源于远古初民对月的崇拜,后来作为天体的月被人格化,成为月神。历代皇家称月神为夜明之神,道教兴起后称月神为太阴星君。而民间则多认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称她为月姑或月姐。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民间的中秋祭月之风发展到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近几年,北京西城区在月坛重启中秋祭月典礼,再现古代皇家祭祀盛况。
祭月
- 总书记的新春足迹|地道风物品年俗2025-02-03
- 瑞草迎春:春节花卉习俗2025-01-27
- 【云上中国节】“破五”祈祥瑞,祥年赴新程2025-01-26
- 国际劳动节由来2024-04-28
- 春联文化 时代中国2024-02-04
- 秋分为何能成为中国农民丰收节2023-09-12
- 中秋赏月2021-09-26
- 飞驰在千里沃野,看丰收中国2021-09-24
- 塞罕坝秋色“染”秋分2021-09-24
- 一起庆丰收!9图看中国多彩丰收季2021-09-23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
精选专题
精选文章
- 从抗战伟大胜利中汲取斗争智慧
- 王昕宇:党领导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 凝聚“上合力量” 开创美好未来
- 2025暑运收官:铁路客货量均达历史同期峰值
- 抗战文物是鲜活的历史教科书
- 弘扬抗战精神,践行国防教育
- 京津冀协同发展丨“半年报”里向“新”力,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 刘京菊: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应答与世界担当
- 巩固拓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走深更走实
- 政策技术双驱动 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迈向规模化
精选视频
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的实践方法
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党情新变化
【党员课堂】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路径与方法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目的:坚定政治信仰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目的:坚持党的政治领导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目的:提高政治能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