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团圆文化的潜力

中秋团圆文化的潜力

摘要:中秋节是浓缩了几千年儒家文化现代非物资遗产的活化石。我们只有站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高度,把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传承活力的文化精髓,根植于市场多元文化的沃土之中,不断创新儒家文化的表现形式。我们还要发挥文人墨客的自有创作热情,以艺术的手法不断赋予“中秋望月”时代内涵,帮助人们找回“中秋望月”现代感觉。

中秋节是浓缩了几千年儒家文化现代非物资遗产的活化石,它以独特的血亲团圆为基础,将民族团结和国家一统融合于儒家“团圆文化”之中,造就了东方式的、强大的“思亲”、“思乡”文化流。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固守数千年家庭团圆的“血脉之恋”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那一月“铜臭”,镶嵌在商家的钱袋与官宦的私囊之上。在市场文化多元的今天,我们不能只是在将失去民族文化陷入市场危机之时,才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焦虑和忧伤。我们应该以东方文化对“血脉团圆”普遍认同为基础,利用现代技术和市场能力,锻造出普世价值的团圆文化,形成具有现代市场活力的华夏“中秋团圆文化”。

“中秋团圆”是中华民族血液中流淌的文化音符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她负载着悠久的神话传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启示着中国古老的哲学和艺术。中国早期文化源于人们对太阳的阳刚与月亮的阴柔的想象,后羿射去暴烈的九日后,人们对太阳刚烈的崇拜渐渐地被月亮的阴柔所折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阴阳平衡观。在世界文化之林中,阴阳鱼太极图被称为世界第一文化图腾,它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和骨髓里,渗透于五千年古国文明的最深处。

月亮中国人向往之地,她生来就对中国哲学具有启蒙意义。嫦娥服下的不死药登月后引发的月下相思、中秋团圆,左右了中国文人思维和文化的走向,吴刚砍伐的月桂树“树创随合”的奇异能力,给中国哲理暗示一种不死的生命精神。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不仅支配着华夏民族生产与生活,还给民族注入了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宁静的智慧品格和天人和谐的追求。

远古时期,中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据《礼记》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暮夕月”,每逢中秋夜,国家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大典。中国文化对月亮的崇拜,直接体现在农耕时代依据月亮的圆缺制定的“中国农历”。中国历法巧妙地把季节转换与农事结合起来,突出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中心位置,显示出人是天地和谐的主题。

中秋时节,每个家庭都对着天上一轮皓月,观赏祭拜,思念亲人,企盼团圆的习俗,正是月亮的原始意象---团圆,在血亲相思的人性情怀上的文化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个民族把宇宙天象最完美的时刻作为民族的节日,把追求人与宇宙的和谐,运用到家庭团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上,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幽远。

月的团圆而唤起的亲人的团圆。数千年来,每当皎洁的明月悬挂于中秋的碧空,不知有多少情感在此时波澜起伏,不知有多少思绪翻涌翩跹,如果你无论在地球上多么偏远的角落,只要你发现有人在此时吟唱唐代名相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你就能从他那凝重的脸上,看到那烙有中华民族印记的血脉团圆和最原始的思念之情,感受到蕴含着民族情感的宁静与淡淡的感伤。

“中秋望月”的文化辐射能力和经济能量有多大

盛唐时代,中秋祭月被唐太宗指定为固定的国家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的家国同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宏大气势,中国人的思亲图腾也从单一的吃“月饼”逐步演化为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庆典活动。丰富的庆典活动,打造出血亲团圆、民族团结的祥和氛围,显示了中华民族对团圆的期盼以及团圆的凝聚磁力。

中秋节作为民间节日盛行于宋朝,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中秋佳节,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挂彩,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举家登上楼台,摆上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共同赏月叙谈,祝福远方的家人。这就中国最早“团圆经济”,有了这个强大的经济载体,中秋望月才真正具有自身的经济辐射、文化传播的功能。

中秋节在儒家文化的渗透下,在的浓墨下,祭月的成分,祭祀的色彩也渐渐地淡去。月色的朦胧、娇美引发历代文人雅士无限遐想,中秋明月高悬出恰恰成为天涯海角的游子们的精神依托。著名诗人王维写下了“独在异客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绝句,记载了华夏民族独特的思乡“情节”,揭示了人类最纯真、最本源“天人合一”的思亲“图腾”。从此,“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成为传承东方文明“红丝带”,无论你漂泊在天涯海角,“思乡”就是你的民族印记。

淡淡的月光世界塑造出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和意趣。面对柔润晶莹月色,我们倾诉着一切的烦恼郁闷、欢欣愉快、人世忧患和生死别离,似乎在这里我们的一切情感都能得到寄托。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赋予中秋节新的文化内涵,理清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脉络,将中华文化的增长基因有效的注入中秋团圆节日之中。

唐宋时期,文化的繁荣使文化第一次从艺术家独立的心理享受,走向了大众,为市场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节日“探亲经济”,这也是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中秋团圆经济。把文化融入到经济之中,以强大的经济为载体,增强儒家文化辐射能力,使中国儒家文化呈现出的短暂繁荣景象,也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儒家文化承载着中华古老的哲学思想和强大综合国力,影响着世界,改变了东方。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