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齐:不必嗟叹“师生关系变淡”

胡宇齐:不必嗟叹“师生关系变淡”

时值开学季,舆论又一次聚焦师生关系。有媒体采访多位老师后得出结论——今天的师生关系变淡了,并将这一现象称为“当代师生关系中的阴影”。对于自古尊师重教的文明国度,这很有些“不能承受之重”。不过,事情真有那么严重么?

如今师生关系确实发生了变化。有老师感叹,权威不再,被学生挑战已太寻常;有学生坦言,习惯与老师保持“安全距离”,不愿太亲近;有家长表示,钱、权等因素让师生关系变得复杂……对比“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语,如此现实在一些人眼中成为师道不存、传统不再的例证。但需要看到,师生关系纵使打上了时代印痕,确有让人无奈之处,各种变化也不尽是坏的:我们可以看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被广泛实践着,也可以看到更多老师以微博微信等新潮方式与学生亲近着。只要社会尊师重教的基本价值在,只要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基本职能在,师生关系的主流就是好的。

传统关系模式被冲击,新的模式尚未完全建立——师生关系所处的阶段,也是当今社会诸多人际关系面临的现实。法学家梅因有句名言:进步社会的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现代化进程中的人际交往,契约因素确实在增加。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变化趋势,也一定伴随着调整的不适应感甚至阵痛,但这种变化却不必然导致传统的没落、人情的淡薄。还记得,十多年前,大部分人认为AA制伤感情,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会让交往更轻松自在。其实,交往形式的花样翻新并不可怕,只要作为关系内核的情感不变;传统被冲击并不可怕,关键是能否重塑契合时代的交往模式。

一位作家这样写道,工业化好比一台烘干机,将社会关系中一切带有人情味的东西烘干,然后用原子式契约将个体联系起来。这番表述,戳中了不少人的隐忧。我们现在之所以对人情变淡这么介怀,正反映出对人际交往的渴求。不管社会契约多么发达,未来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和连接的,依然是那温润的人情。有这样的共同意愿在,有这样的谨慎警醒在,在交往中多一点感情、多一分信任、多一些简单,我们就有望在变化之中重塑关系,寻找到安顿情感之所、延续传统之法。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