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解放生产力,就是根据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特征,推进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解放生产力属于生产关系层次的改革和完善。解放生产力是动力,发展生产力是目的。涉及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基本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改革和完善,等等。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发展和保护生产力,涉及的是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增进物质财富,后者是增进生态财富。尽管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动力,但它不能代替对发展生产力的研究,因为发展生产力有自身的规律,也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就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源于三个方面,“归结为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归结为社会内部的分工,归结为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这几个方面正是研究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理论依据。不仅如此,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创造的“中国奇迹”,也需要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进行总结和概括。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话语体系需要把握好多种资源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就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说,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我国在改革中形成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基本分配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创新和发展的。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话语体系也应体现这些要求。
首先,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宝库中挖掘系统的发展生产力理论,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劳动生产力要素的规定,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分,科学技术的作用,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等理论范畴和原理,构成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的基本话语。
其次,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是世界性问题,以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以增长为对象的增长经济学(包括新增长理论)不乏有积极的成果可以为我所用。这些范畴和理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使中国的发展理论同世界流行的发展理论进行客观的比较并为我所用,但也有个中国化的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中国化要求就是人口大国的实际,刚刚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阶段,以及共同富裕的要求。
第三,讲中国故事,体现中国智慧,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需要用中国的理论来进行总结和概括,而不可能用西方的哪种经济学来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集体学习时,列举的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已经提出的独创性观点,如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重要观点;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