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回应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的重大经济发展问题实现理论创新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从发展的阶段性考虑,与低收入阶段所面临的克服贫困为重点的发展问题不同,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主要涉及:发展方式转变问题;中高速增长的可持续问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补齐发展的短板问题;人的发展问题。回应这些问题,需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系统化的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发展理论创新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首先是创新系统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是对经济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总结,其中包括:一是创新经济发展目标理论:发展目标不可能是单一的增长,不仅是摆脱贫困,公平分配、增加社会福利都要体现共享发展的要求;二是创新经济发展方式理论:不仅是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还需要创新发展方式,注重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三是创新现代化理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现代化,更为重视人的现代化;四是创新保护生产力理论: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以最适宜的方式影响和介入自然,可以换取自然对生产力的最佳反馈。
其次是寻求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动力。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关系的着力点是研究经济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功能不仅是在生产关系层面上通过改革寻求发展动力,还要在生产力层面上寻求发展的新动力。针对曾经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物质要素和低成本劳动力的供给动力明显衰减的状况,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需要转换,需要在供给和需求两侧寻求新的动力。
总之,将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的三个层次问题结合起来研究,从而形成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创性贡献,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者系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