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字背后,关于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还有哪些重要论述(4)

24字背后,关于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还有哪些重要论述(4)

摘要: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和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得到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深刻力量。习近平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是他治国理政思想的理论晶核,包括人民是社会主义价值实现的主体、法治是价值实现的原则、开放是价值实现的途径、创新是价值实现的形态。

创新:价值实现的形态

创新是价值实现的形态,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创新必须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有机结合,用习近平的话说,就是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习近平在2014年10月13日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我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他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为国家事业发展服务。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是与历史时代的社会体制紧密相联的,必须将文化传统与体制的外衣相剥离,从而创新它的优秀文化内涵。依据中国文化传统创造性转化的思路,势必抛弃“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思维定势,从整体上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意义,将传统融入现代的改革话语,激活传统文化的基因,为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同时,创新必须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习近平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建立平等相持、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他的心目中,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在这里,他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强调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梦的实现,只有融共产主义和资本文明的合力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融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可能。惟有如此,才能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光辉灿烂的,既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具有全人类普世意义的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