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浙江看“创新”(2)

行走浙江看“创新”(2)

摘要:浙江不断加大农村政策创新力度,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下沉,农村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同龄不同保”“同地不同价”等现象悄然改变。

创新引导方式,文明新风遍城乡

斑马线旁,初到杭州的钱洁正准备躲让车流,一长溜汽车像约好了似的陆续停下,一位司机微笑着挥手让她先过。倍受“礼遇”的钱洁感慨,真是一座充满暖意的城市。

媒体开办的“一周正能量”栏目在杭州家喻户晓,记录着杭州一周内发生的小人物正能量的感人内容。“我们已经举办了11届‘十大平民英雄(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杭州市文明办主任董悦说。这些身边人、身边事,看得见、摸得着,引领着社会风尚。

杭州还在全市组织开展了“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每月开展一次主题讲座、一次互动讨论、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潜移默化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中间传递、扩散。

文明是会“传染”的。如今在浙江,“最美现象”已从“盆景”成为“风景”。

“文化礼堂激活正能量”——浙江在农村“种”文明的举措,为人们津津乐道。“物质富裕了,精神更要富有。”这些年,富裕起来的浙江,不断加大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是什么?基层文化设施。2013年开始,浙江把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列为当年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

“文化礼堂作为一种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要想在乡村生根开花,前提是立足乡土接地气。”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是一种基于对农村和农民的理解、尊重之上的引领,应该源于这块土地上的人和事,应该伴有浓浓的泥土芳香。只有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农民的思想境界才能一步步提升起来。”

目前在浙江,集学教、礼仪、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村文化礼堂已建成3447家。

创新治理模式,浙江山水今更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0多年前,这一绿色发展理念成了浙江发展的重要思路。从2003年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当下的“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动全省生态持续改善。

“有环境就有黄金”。驱车进入建德市境内的320国道航头段,远山的翠竹是浅绿,近处的农业园区是深绿,中间点缀着的红灯笼格外喜庆。

“每串红灯笼就是一个农家乐。”建德市“五水共治”办公室副主任范红杰说。为保护好一片山水,建德市以治水为手段推进转型升级。从去年起,航头镇的农家乐逐步建起无动力厌氧处理池,推进污水达标排放。依托山水资源,去年全镇农家乐总营业额达3000万元,带动百余名村民就业。

打开浙江省最新绘制的地图,绿水青山遍布。

更有数据为证——

护水,今年上半年,浙江的Ⅰ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76.9%,同比增加7.2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4.1%,同比减少4个百分点;

拆违,浙江今年上半年拆除违法建筑面积8029万平方米,改造旧住宅区、城中村等8823万平方米;

大气治理,浙江全省69个县级以上城市日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平均为86.6%,PM2.5平均浓度下降11.5%。

责任编辑:张少华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