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传统文化需激发内生动力

中秋传统文化需激发内生动力

摘要:时代的发展不仅不会引起中秋佳节的衰落,相反通过丰富形式、增强联系纽带、推动传承,使中秋重新繁荣,也让人们的乡愁有了沟通消解的网络通道。可以说,中秋传统文化需要的只是去激发内生动力,让时代因中秋更加文明、理性、有序,中秋也因时代而更加生动、丰富、亲民。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最圆的月是中秋的月,它就像一个承载中华民族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的容器,盛满了中国人对家国的依恋、对幸福的追求和对美好的憧憬。但近些年来,中秋“节味”变淡成了社会共识,物资供应是愈加丰裕,节日氛围却是时过境迁,尤其是很多年轻人将中秋假当作单纯的休息日,对传统节日的概念认知淡薄。

中秋佳节不仅是一个合家欢聚的节日,也是一种文化层次上的深层感念。如果说“月到中秋分外明”是一种自然风物,那么“千里共婵娟”就是一种情感共通;如果说“把酒问青天”是一种哲思境界,那么“举头望明月”就是不绝于缕的文化乡愁。中秋深刻体现中华文明包涵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散发出中国精神的深层魅力。

中秋传统文化需要激发内生动力,离不开对内在文化特质的“守正”。纵观历史,中秋节延绵千年而不消亡,缘于其富有情感生命力和内蕴的价值因子,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不断在用“中秋”这个仪式化的节日,引导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中秋传统文化离不开溯本求源,去追寻那质朴的价值源头,从环环相扣的文化链条中,了解这个节日所承载的文明成果沉淀和习惯固化表达,从而继承最本真的文化精神和道德价值。

流传至今的中秋民俗,某种意义上就是致敬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回声。例如,中秋赏月的意义,不仅仅是大伙共观一轮明月,而人们更在意的是欢聚一堂的氛围,还有那仰望星空的深远。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又何尝只是故事情节的述说,还有那焕发出历史厚度的活味。传统与现代,并不是矛盾的双方,也没有严格意义的时间分割线,对于中秋节来讲,从来就是时空上的一脉相承。不能因为中秋味道变淡,就质疑一个时代。

中秋传统文化需要激发内生动力,离不开对外在表现手段的“求新”。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尤其在构建上都具有自洽性,其不变的是本质,而形式总是多变的,或者说表达手法要新颖、工具手段要出奇。中秋节味的变淡,也是某种程度上的“旧瓶装旧酒”,没有依据大众的需求口味,给装上“新酒”。中秋的文化就像一株古树,需要在树干的营养输送下,裁剪旧枝条,谋求新芽获得生长的空间。

伴随着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的巨变,人们协作的方式更加多元和细化,中秋传统文化继承势必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在这个时代,最能体现中秋文化新内涵的是“互联网+”的出现。君不见,中秋佳节到来之际,许多百年老店纷纷在网络推出“抢月饼红包”等活动;各种“线上过中秋”的平台网站也点燃人们参与庆祝节日的热情;QQ和微信的互动更是取代书信渐渐成为异地两代人过中秋的新方式……同时,依托高度互联的技术优势,中秋传统文化也通过“融媒体”全媒体展现中华大情怀,把节日里发生的充满人情味的微故事报道出来,凝聚社会主流价值的正能量,为传统节日注入活力、注入新意。

时代的发展不仅不会引起中秋佳节的衰落,相反通过丰富形式、增强联系纽带、推动传承,使中秋重新繁荣,也让人们的乡愁有了沟通消解的网络通道。可以说,中秋传统文化需要的只是去激发内生动力,让时代因中秋更加文明、理性、有序,中秋也因时代而更加生动、丰富、亲民。(王清丽)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