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以生活世界为理论场域
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提倡建构一种面向日常生活实践的“常识心理学”,这一称呼并没有任何贬低心理学学科地位的内涵。突出常识、面向实践,正是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的精华所在。每个人都生活在常识构成的经验世界中,而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赋予自己的行动与存在以意义,正是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和进行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并不能完全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式进行归纳或演绎,因为日常生活中实践具有难以用数学语言和形式逻辑加以规范和表达的意义与价值。生活中的心理活动带有很强的具体情境性,传递着个体对外在世界的意义体悟;这种意义只能在生活世界中加以把握和验证,由此产生的心理学理论也只能是一种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心理学不能回避也无须回避意义建构的问题,不能因为害怕失去自然科学的学科地位,而采取划地自限的学科发展路线。
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应当以生活世界作为自己的理论场域,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人文主义导向的本土心理学理论。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心理学放弃对科学方法的使用,而只是说对人类心理的理解可以有多种路径,不必刻意突出某一种途径而完全忽视其余可能。科学心理学可以着重于研究人类心理普遍规律的一面(如心理现象的生理基础、感知觉的基本特征、记忆的基本规律等内容),在这方面不必刻意突出民族特性和文化特征。但是,一旦涉及生活世界中的诸多问题,如社会情绪、人际关系、社会心态等社会心理性的问题,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倾向和表述习惯,很难用某种大一统的理论进行抽象概括。而遵循民族自有的学术传统,以自身文化的视角看待自身的心理世界,完全可以、也应当成为建立本土心理学理论的合法途径。也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落入完全以西方人的视角看中国人、完全用西方学术的标准要求本土学术这种有失偏颇的研究境况。这正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建构的最终目的所在。
实践智慧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的主要知识形态
相对而言,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更倾向于提供一种纯粹的、静态化的知识,如人类的认知规律、心理的进化过程、情绪的产生机制等等。与此相反,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的重点则在于“心理之用”,即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实践以达成一定的社会功用,它与日常经验世界的关联更加紧密。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基本主张很难完全按照理性主义的知识传统进行组织和陈述,其知识形态并不是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或普遍化的心理规律,而是具有高度情境性、行动性的具体智慧。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追求的正是这种能够体现价值规定与行为策略之统一性的智慧。这种智慧还是面向社会实践、而不是只针对单纯的认知活动的,因此也可称为实践智慧。
探寻“心理之用”或心理的实践智慧的过程就是探求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思维气质与理论品格的过程。中国本土心理学思想的核心在于如何在自然与社会、他人与自己的整体关系场域中,通过自身的心理建设成为一个理想的人,与外界达成理想的关系,即如何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用心”去“做人”和“做事”的学问。同时,这种心理学有一个基本的价值预设:以达成普遍性的和谐关系为最终的价值追求。具体而言,“用心”涉及三大层面:如何“用心”认知世界、社会和自身,其重点在于对社会人事的认知和生命意义的体悟,这可称为中国本土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如何“用心做人”,其重点在于如何发挥自身的心理力量建设完善的自我,这可称为本土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如何“用心做事”,即如何在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中进行关系的建构、展现自我的价值、达成理想的秩序,这可称为本土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提倡进行符合“价值理性”的活动,而不仅仅满足于从事“工具理性”的活动,从而使个体的社会行为能够更好地在衔接时代精神、社会价值与个人意愿和行动效率之间达成平衡,从而能够对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信任缺乏、价值混乱、意义迷失、关系紧张等个体和社会层面的心理、精神和行为方面问题提供直接的、具有价值指向和行为指南意义的实践智慧。这是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时代需求,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必须正视这一需求,并积极投身于这种实践。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