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亮:走向学校教育过程公平

程亮:走向学校教育过程公平

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对教师和基础教育寄予厚望,希望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和贡献祖国的引路人,并强调教育公平的重大意义。为落实习近平讲话精神,把基础教育越办越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教师的卓越指引,应该不断探索教育公平的程度和境界,凸现过程公平甚至结果公平的重要性。

——编者

追求公平正义,是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所系。国家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国家不仅需要承认并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入学机会,而且需要为每个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基本的条件和资源,比如在国家或区域层面推行的学校标准化建设、教师轮岗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属此列。但在推进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促进教育公平的深化,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国家对教育权利和机会、条件、资源的保障层面,而是要在不断提高保障“基准”的基础上,提升学校内部的过程公平。

教育的过程公平何以重要

没有教育机会均等,就无所谓教育公平;但是,没有过程公平,教育机会均等就可能只是形式性的,教育结果公平也无从实现。实际上,任何教育机会均等都要求我们关注每个孩子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是否受到公平对待,是否获得了应有的甚至是均等的发展。特别是对那些处境相对不利的孩子如残障儿童、留守儿童等来说,公平所要求的也许不能满足于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教育资源了。

比如,对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来说,是否意味着确保他们在流入地有平等的入学机会就足够了呢?或许我们会进一步考虑,随迁子女究竟被允许在何种学校就读?即使可以与流入地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学习,他们在学校中是否会受到教师或学生的歧视或排斥?即便他们没有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受到不公正的歧视或排斥,学校及其教师是否应该为这些学生融入流入地生活或实现充分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关怀、支持或帮助?甚至更进一步说,我们是否期望他们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同样的成功?所有这些问题似乎都是我们在促进公平时要审慎考量的。实际上,促进学校过程的公平,不仅让教育机会均等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而且可能矫正和补偿地方政府在教育机会保障方面的不足。

“基础”优先还是“卓越”优先?

毫无疑问,公平不是平均主义,它常常意味着给相同的人相对的对待,给不同的人不同的对待,有时甚至要求给处境不利者以更多的利益。就此而言,如何看待孩子之间的差异,如何在不同的孩子之间分配教育的资源,就成了我们讨论教育公平问题的核心。

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差异、个性、多样、选择已经不只是简单的事实问题,而是构成了一种教育价值和理想。我们反对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工厂式”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在所有学段强调个性化、多样化和选择性,我们都在倡导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们都不怀疑因材施教是一条金科玉律。毕竟没有两个孩子是完全相同的,他们有不同兴趣、爱好、特点甚至社会背景,因而我们也应该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历程。我们增加了丰富的选修课程,实行差异化教学,实施分层走班,等等。

然而,我们必须警惕,这些做法可能忽略对共同目的或共同基础的关照。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所有这些都需要以每个孩子“基础”的达成为前提——尽管我们可能对“基础”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过去是“双基”,今天可能是“终身学习能力”“核心素养”,是“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使命是培养合格的公民,使他们具备成为一个公民所必须拥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成为合格公民的道路上,没有一个孩子比另一个孩子具有优先性,也没有一个孩子可以“落后”于另一个孩子,在“成人”方面更是如此。因此,学校内部的资源分配应该优先保证所有孩子都达成这些“基础”。

我们都希望学校真正能满足每个孩子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但是这里必然会存在学校资源的有限性与孩子需求和潜能的无限多样性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我们在处理学校内部公平时,需要考虑这些有限的资源究竟应该给谁?究竟应该满足谁的需要?是优先保障所有孩子的“达标”,还是服务部分孩子的“卓越”?这是值得讨论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