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院如何与现代教育相融(2)

传统书院如何与现代教育相融(2)

官学与书院,经世与致用

郭齐勇:在历史上,书院教育与官学体系不同,是官学的补充。古代成熟的书院教育与道学(即宋明理学)的宇宙论、心性论、价值观、政治制度诉求及学者们的政治参与密切相关。传统书院的创办者、主持者是德高望重且有相当造诣的学者,他们有明确的办学理念,有培养人才的精神主旨。书院主要是通过经典教育,讲明义理,使师生自我修身乃至推己及人,来成就君子人格。书院尤其重视经世致用。

邓洪波:中国教育,长期官学、私学并行。及至宋代,中国士人为了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之下,整合传统的官学、私学以及佛道教育制度的长处之后,创造出书院这一全新的学校制度。从此,书院和官学、私学鼎足而三,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事业。

从儒家内部来讲,书院与官学(包括太学、国子监等中央官学和府州县学等地方官学)都是儒家营地,作为古代社会最主要的传统教育机构,它们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但在政府看来,官学为主,书院为辅,朱熹、王守仁等书院的精神领袖公开都讲兴书院以匡扶官学。而实际上,庙学一体的官学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尤其是王朝中后期,官学往往流为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而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的学校,书院却以辅助之身而真正承担起国家的教育责任,成为王朝学校的主体。

书院既有官办,又有民办。官办书院和民办书院的长期并存,使官学与私学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传统,对书院形成既交相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合力,使其不至于从总体上变成完全的官学抑或完全的私学,但又长期保持某种官学与私学成分并存的结构态势,形成一种似官学而非官学,似私学而非私学的整体生存特色,并进而以这种特色与传统的官学和私学各自完全区别开来,成长为独立于官学与私学之外的全新的教育体制。

书院的教学内容,包罗甚广,广博深厚,可以分成普通文化知识、高深的学术研究、特种知识与技能等三大类别,形成大体与之对应的普通书院、学术型书院、专科类书院。举凡古代社会的知识体系,近代西方的科学技能,尽皆收入其中,其势开放,无官学之僵硬保守而显活力,无私学之隘小细微而呈恢宏,师生授受之知识结构具有完整性,此则正是书院涉及不同教育领域,从而自成一统,长久存在的原因所在。

书院的教学程度具有多层性,从低到高,各个层次都有,既有大学一级的,也有小学一级的,而且大学、小学又各有高下之别。这种层次的丰富性,历代皆然。到明清时期表现更加突出,尤其是清代,由家族、乡村、州县、府道、省会乃至联省,书院构成了一个事实上的完整的等级之塔,自成体系,差不多承担起国家的全部教育任务。它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满足读书人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并在这种满足中赢得自身的壮大与发展。这正是书院生命力旺盛的重要原因,也是它与官学、私学相比而特立独行的表征。

郭齐勇:中国传统书院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精神,我们大约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书院坚持道统,弘扬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想。官学与科举直接挂钩,书院则救治时弊,坚持儒家教育传统,以“道”为追求目标,培养生徒具有终极关切与超越信仰,以“道”修身并治世,有道德理想与完善人格。

第二,书院打破了官学体制,不受其限制,具有民间性,承载自由讲学与批判的精神。书院是民间资本与民间学者结合的产物,基本上是民间教育组织,民间人士积极资助,捐钱捐田捐书办书院。当然,书院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官方的支持,有官、民、商、学相互参与及合办的趋势,自治权不免也受到影响,但总体上与官学不同,有相当的独立性与自由度,培养的士子有参与、批判的思想力与勇气。

第三,书院强调知识、学术的自身特性,有独立的学术精神与学派意识。书院自立自重,不随人俯仰,是师生们自由讲学、独立探求知识、切磋学问的地方,有独立学术、学派的追求与创新精神。各书院尊崇并培养、支撑了道学的不同学派。

第四,一千多年来书院不绝如缕,培养了一代代士子,这些士子多数人德才兼备,经邦济世,明道致用,传承人文,推动民间讲学之风,振兴社会教化,美政美俗。

进入现代,书院要证明自己“活着”

邓洪波: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已新建实体书院591所、网络虚拟书院百余所,修复、重建传统书院674所,合计1360余所。五年后的今天,保守估计,书院总数在2000所以上,已经超过明代。

郭齐勇:国学热在今天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书院热,各地的民间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今天的书院,就主办方而言,大体上有官办、商办、学者办、民办或合办等多种。汤一介、王守常教授的中国文化书院是学者办的典型。岳麓书院、筼筜书院是官学合办的两种不同的典型。牟钟鉴、王殿卿、颜炳罡、赵法生等在孔子的诞生地泗水县办的尼山圣源书院努力培训青年学人,尤其在当地推动乡村儒学,颇有成效。河南省建业集团办的本源社区书院,在郑州市天明路楼盘内成功地办了第一家,续有了三家,他们让国学走进社区的经验,值得推广。湖北经心书院是企业家们办的自我教育的场所,是提升自己文化与道德修养的道场。书院的当代价值日益显现出来。

颜炳罡:进入21世纪以来,书院一夜之间成为当代文化的时尚,由企业、民间团体、学术同仁、私人、官方以书院之名所建场所在中国已遍地开花,有研究书院史的学者指出,今天的书院从数量上已经超过明代。书院的快速兴起让人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可喜的是,中国社会、市民大众对书院有普遍认同与怀恋,没有拒斥与反感;可忧的是,不少人假书院之名,行挣钱之实,破坏了书院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性和美誉度。

我认为,如果一个建筑物只用作酒店,就不要称书院;如果一个建筑物只是酒店,无论这个酒店如何装裱,也不要称某某书院酒店;如果仅仅是高端人士出入的会所,也不要称书院;如果仅仅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办学机构而没有道义担当,同样不配称书院。古代书院是儒家文化的道场,是儒家信仰者精神归宿,今日之书院虽然不再只是儒家的道场,最起码应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阵地。讲学、研究、藏书、礼敬孔子、社会教化是传统书院的功能,我们认为这些功能规范对当代书院建设仍有意义。

郭齐勇:商办、民办的一些民间书院兴起,令人欣慰,这是恢复民间活力的初步,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目前最让人担忧的也是商办、民办的一些民间书院。这些书院也分几种情况:从目的来说,有的是以盈利敛财为目的,有的是以公益为目的;从对象来说,有的是对成年人(如企业家、企事业单位、机关),以办讲座、搞培训为主,有的则是对儿童与青少年,搞课外教育或全天候教育。

现代书院的兴起本来就是国民对国学、传统文化的自发需求的产物,本来就是对体制内的教育不满的产物。对体制内的教育不满也分两种,一种是对体制内不系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满,急需补充这方面的教育内容,另一种是对现行体制内的办学理念、模式、方法的全面逆反,特别是客观上一些孩子跟不上压力很大的应试教育,家长拟另觅出路。加上有的家长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读书。针对以上情况,应运而生出两类书院,即有的只是从事课外教育,是课余补充,读一点经典,教一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而有的则变成对孩子们的全天候教育。这后一种书院也有办得好的,强调全面性教育的,但不多。有的所谓书院,只是让孩子们背诵,不讲义理,也不学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完全是误人子弟。

 颜炳罡:进入21世纪,传统书院不仅仅是文物古迹,而应是活的文化载体;新兴书院也不应是人们发思古之幽情的建筑物,而应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阵地。无论是传统书院还是新建书院,何以证明自己是“活”的存在,而不仅仅是死的、冷冰冰的建筑物?一句话,担当社会责任,对社会有价值,对大众有意义。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