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开红军长征序幕

拉开红军长征序幕

摘要: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分别出发,退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为了隐蔽向西突围的战略意图,我们声东击西,故意向东南走。我们只带一两天的干粮,轻装前进。

1934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屡战不利,被优势之敌压迫到闽赣边境。在这种情况下,苏区如何坚持?红军如何行动?大家都在思索。

1934年7月23日,中央军委给湘赣省委来电指示:“中央书记处及军委决定六军团离开现在的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扩大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电报还就这次行动的组织领导作了规定:“弼时同志及部分的党政干部应准备随军行动,弼时即为中央代表,并与萧克、王震三人组织六军团的军政委员会,弼时为主席。”

在这个长电中,中央军委对中央红军的意图没说明。一天,弼时同志对我说,中央红军可能要向西,到湖南方向去。这对我既有震动又有启示。后来我们体会到,中央红军很可能西撤,中央电令我们起先遣队的作用。周恩来后来曾说,当时组织红军第六第七军团分别西征和北上,“一路是探路,一路是调敌”。博古更直接说明,“当时军事计划是搬家,准备到湘鄂西去,六军团是先头部队”。当然这都是后来才知道的。

经过充分准备,8月7日下午,全军约九千人,由遂川的横石出发,踏上了西进的征途。全军日夜兼程,连续突破敌人四道防线。国民党反动派在调集重兵围困中央苏区的同时,不得不分兵“追剿”夺路西进的万余红军健儿。红军长征序幕就此拉开。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分别出发,退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为了隐蔽向西突围的战略意图,我们声东击西,故意向东南走。我们只带一两天的干粮,轻装前进。

从桑植地区向西,有澧水和沉江两道河流障碍。我们只有快速行动,赶在敌人部署调整之前,连续突破澧水和沉江。

第一天,我率六军团17师一部急行军120里,当晚就到了澧水边。我们特意选小路,虽然难走,但好处是避开了敌机的侦察轰炸。晚上在张家界外面的村子住下。1990年我到湘西,看到张家界已成了风景旅游区,当年我们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一带还有这样好的风景。

第二天下午四五点,六军团主力赶到大庸县城东30里兴隆街地区,黄昏时开始抢渡澧水。直到这时,敌机还未发现我们。对岸有敌19师一个团筑碉防守,我们过了河就一直向西打。22日,我们急行军125里赶到沉江北岸的洞庭溪,找到几条小民船,过去了两个营。敌人做梦也没想到我们这样快就到了,没打几颗子弹,一个营全部缴械。这次行动方向选得好,路线也选得好,保密好,称得上得意之笔。

渡过沉江后,继续向东南猛进,直到湘中。湘中富庶,我们原打算停下来,搞块根据地,站得稳就站,站不稳就走。在湘中停了个把星期。我们放弃立足的想法,继续向北,便进入了湘黔边广大地区。国民党几个师追踪而来,六军团就在便水反击追敌。

便水战斗打得虽不理想,但制止了敌人急追,得以在江口和石阡地区短时休整。随后,我们西进至贵阳北札佐镇,歼敌两个营。敌人急调堵我之黔敌和追我之湘敌驰援。

离开湘黔边时,我们就打算在贵州西部创建新的根据地,军委也来电,指示我们“速转黔西、大定、毕节地区,群众地形均可暂作根据地”。这时,敌万耀煌部13师追来,先头部队7个连向毕节挺进,我军立即将敌包围,仅1个半小时就将其全部消灭。

战斗结束后,我登上将军山查看地形。如果控制住将军山,就可建立以毕节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的东面屏障。我立即决定控制将军山,在山上做工事,我和大家一道在茅棚中露营。几天后,敌人两路向我仰攻。我令部队隐藏好,等敌人逼近,手榴弹一甩,一个反冲锋,敌人很快就溃退了。我们一下子缴到了百十支步枪,万余发子弹。利用山地这个屏障,两军团主力开始与强大的追敌周旋。(作者:萧克本文编选自人民出版社《跟着信仰走——我们家的长征故事》一书)

人物简介

萧克,湖南郴州人,1907年7月14日出生,1927年3月参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7月担任红六军团军团长,奉命率部先遣西征,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开辟通道,拉开红军长征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军训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政大学校长,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2008年10月24日逝世,享年102岁。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