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新长征 再出发

于都县:新长征 再出发

位于赣江源头贡水中游的于都县,地处江西省南部,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长征精神发源地。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主力红军先后在于都集结出发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党中央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关怀,深入赣州考察调研,来到于都县瞻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察看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原于都县城东门渡口,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发出了“现在是新的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的伟大号召。3年多来,于都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今天的于都,政通人和,生机盎然,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到处是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富硒产业兴 乡村振兴焕新颜

在于都县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夏雨过后,草木清香、凉风微袭,大棚内蔬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梓山镇岗脑村村民罗雪梅正在忙着修剪丝瓜枯叶。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座蔬菜大棚,来到村民们身边。“见到总书记时,我们特别高兴、特别激动。总书记亲切和蔼地问我们做事累不累,多少钱一天,并与大家一一握手。总书记说,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后的日子会更美好!”罗雪梅回忆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乡村振兴起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于都县每年设立3亿元的蔬菜产业发展资金,支持相关设施升级改造,大力推进富硒蔬菜产业发展,并抓住机遇出台富硒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大力实施“硒+X”产业发展战略,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新长征富硒产业园,引进中化农业、中粮、赣粮等大型国企,从技术到销售为当地富硒产业提供一条龙服务。

如今,梓山富硒蔬菜园区规模达1万余亩,2021年销售额达1.2亿元,每天在园区务工的农民超过2000人。全县累计建成富硒农业示范基地6万余亩,完成62种富硒农产品认证,富硒赋能提升农产品附加值3倍以上,于都富硒品牌越打越响,富硒产业正成为于都人增收致富的希望产业。

在乡村产业发展的带动下,村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村道装上了路灯,村集体收入不断增长……于都人享受到乡村振兴的好政策,生产越来越现代化,生活越来越有幸福感。

为了让乡亲们过上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于都县还按照“先行先试、示范带动、分批推进”的思路,因地制宜、精益求精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建成梓山镇潭头社区、禾丰镇兰花小镇等162个乡村振兴示范点。气象新、面貌美、活力足、前景好的乡村画卷正在这片红土地上渐次展开。

新理念引领 高质量发展谱新篇

走进于都工业园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车间,只见现代化生产设备高速运转,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忙着投料、织造、运输、包装。一批批打包好的牛仔裤、休闲家居服等产品正快速装车运往海外市场。

“我们的服装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今年一季度出口额近2000万元,同比增长1倍以上,订单已经排到了几个月后。”赣州威来服装有限公司经理肖辉介绍说。

3年多来,于都把纺织服装定位为“首位产业”来抓,出台了土地、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加上当地的劳动力优势,承接了大批沿海优质纺织服装企业,尤其是于都籍的企业家回乡创业,带动了当地纺织服装产业从“小散乱”到“集群化”发展,由“低端制造”向“高端智能”进发。

2021年,于都成功举办中国服装论坛创新峰会、第二届中国(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博览会等行业盛会。目前,于都的纺织服装企业超过30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1家,于都县获评“中国服装优质制造创新示范基地”“中国品牌服装制造名城”。作为新崛起的“时尚之都”,于都在全国行业内的影响越来越大。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于都县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创新为原动力,以产业为主抓手,坚定不移主攻工业,培育形成纺织服装、光电电声、装配式建筑、食品加工、矿产品加工等“1+2+N”产业体系。同时,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推进“全产业一链办”、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等改革,全力做到“签约即落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

目前,于都县高新技术企业增至48家,实现了瞪羚企业数量零的突破。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

为民谋福祉 芝麻开花节节高

晨曦微露,一缕阳光洒在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中心位置的一座雕塑上,上面一句话特别醒目——“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每天,都有不少游客来村里参观,73岁的红军烈士后代孙观发忙里忙外,热情接待一批又一批上门参观的客人。

“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以前的潭头村基础设施薄弱,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9户。通过发展蔬菜产业、兴办就业扶贫车间等,2017年,潭头村实现整村脱贫。前些年,孙观发因妻子患病欠下不少债务,在村里的帮助下,孙观发家也顺利实现脱贫。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潭头村,走进孙观发家仔细察看厨房、卧室、后院和厕所,同孙观发一家和当地镇、村干部围坐在一起拉家常,关切询问他家收入怎么样、儿子儿媳在哪里就业、孩子在哪里上学、孩子在学校吃得好不好,家里还有什么困难和愿望。孙观发现在回想起这些场景仍然很激动,他细数起家里这几年来的新变化:村里有了万亩富硒蔬菜基地,家里的土地流转有收入;村里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发展农家乐、民宿与红色研学旅游项目,家中入股有分红收入;村里游客多了,家里办起了民宿及超市……“去年,我家收入达到23万多元,日子真像总书记说的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越过越红火。”孙观发高兴地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3年多来,于都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就业岗位、托幼园位、上学座位、医疗床位、养老点位、停车车位、如厕厕位”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发力,每年办好50件民生实事,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见行见效。聚焦城市建设和管理,高标准推进老城区功能提升、新城区扩容提质、工业园区产城融合,“一江两岸”流光溢彩。聚焦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树牢系统思维和法治思维,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网络舆情预警处置、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机制,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红色血脉永赓续 党的事业薪火传

“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夜幕降临,于都县文化艺术中心内座无虚席,长征源合唱团的公益演出正在上演。

长征源合唱团是一个由100多名红军后代自发组成的讴歌长征、讴歌红军的民间合唱团。2019年5月20日,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长征源合唱团首任团长袁尚贵激动地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长征源合唱团的情况,并表示到建党百年的时候,努力完成500场以上的《长征组歌》义务巡演,向伟大的党致敬。2021年5月19日,在于都河畔的长征源大剧院,他们实现了完成500场《长征组歌》的巡演目标。面向未来,长征源合唱团又设定了一个新目标:到红军长征胜利百年时,完成第1000场《长征组歌》巡演。

于都长征源红军小学坐落在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旁边,该校成立了红娃讲解团,常态化开展诵长征诗词等活动。校长曾石发说:“要让每个孩子都会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红色基因,薪火相传。近年来,于都大力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长征精神代代传”系列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聆听红色文化讲座、培训小红星讲解员等形式,播下红色基因的种子。仅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就新培养选拔小红星讲解员400余名,累计义务讲解2000余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记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于都县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为抓手,把全县122处红色旧址旧居作为“现场课堂”,打造了30个干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8条教学精品路线、8条教学特色路线,党员干部看红色旧址、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成为常态,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浸入灵魂。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于都段)正在加紧建设;长征源宣讲团、合唱团,小红星讲解员等志愿团队越来越壮大……在于都这片红土地上,长征精神的传承始终初心不改,长征精神已成为于都儿女奋进新时代的动力源泉,于都人民由衷感恩党中央、感恩习近平总书记,听党话的内心更加坚定,跟党走的步伐更加铿锵。

贡水汤汤,溯流北上。于都县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赣南的生动实践。在新时代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长征路上,赣南儿女牢记嘱托永传承、感恩奋进再出发,老区人民的生活定会越来越美好!

(作者单位:中共赣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翟婧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