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推进精准抓建基层工作
当前精准抓建基层工作正在深入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抓建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误区和偏差,需要在实践中注意防止和克服。
防止“脱纲离谱”。有的把精准抓建当成个性抓建,脱离《纲要》,一味追求特色。精准抓建不是为了出彩头,而是为了更好地贯彻《纲要》、夯实基础。要注重强化各级的法治思维、法治素养,把《纲要》和条令条例作为精准抓建的依据和准则,把规章制度落实质量作为评价精准抓建成效的重要标准,真正做到党委依法决策、机关依法指导、部队依法行动、官兵依法履职,做到按纲精准抓建。
防止“繁琐哲学”。有的对精准抓建本质内涵理解不够深透,僵化、孤立、片面地对待精准抓建,工作中以“繁”代“细”、以“多”求“准”,把动态的工作机械化,把简明的工作繁琐化,简单地层层加码,僵化地成龙配套,导致工作“因繁而乱”“因繁致烦”。要遵循基层建设规律,着眼提高质量效益,删繁成简、避繁就简,紧贴基层实际把工作做细做实,切实用科学的精细保证真正的精准,防止搞“上墙入册不进入工作”的形式主义,束缚基层手脚,背离抓建初衷。
防止“以抓代建”。有的在精准抓建中片面强调机关抓的作用,弱化基层建的功能。这既造成机关与基层的职能错位,也增加了机关的工作量,同时还反映了对基层的不信任,影响基层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精准抓建,机关包办可能见效快,但终究不可持续,必须区分机关和基层的不同责任,突出基层这个主体,充分调动两方面力量,把抓和建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效果的最大化。
防止“搞一阵风”。有的把精准抓建作为一项突击性、阶段性的活动对待,把快速出经验、出材料、出成果作为目标,这实际上违背了基层建设规律。基层建设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变化的过程,任何工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精准抓建要作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方式长期坚持,不能只盯着“短期效益”,要搞“长期投资”,在不断积累、不断提高中建强基层,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基础打牢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