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琪:避开经济学研究的思维陷阱

井琪:避开经济学研究的思维陷阱

一些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可能存在逻辑错误。在观察和思考经济学问题时,有些人经常会落入思维陷阱,如把相关等同于因果谬误的思维陷阱、前因后果谬误的思维陷阱、合成与分解谬误的思维陷阱、诉诸个别和类比推理谬误的思维陷阱。这些思维陷阱使人们无法科学把握经济规律、无法正确运用经济学理论来理解和分析现实世界,需要着力避免。

避免把相关等同于因果谬误:相关关系不一定能推导出因果关系

在一个变量发生变化的同时,另一个变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当这两个变量倾向于以一种可预见的方式一起变化时,它们之间就可以说是存在相关关系。但必须指出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仅仅是在它们实际观测值之间表现出的一种统计上的关系,我们无法据此判断它们之间一定存在因果关系。

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一定存在统计上的相关关系,但具有统计上的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却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而且,即使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我们也无法仅仅依靠一条曲线去确认这种因果关系及其方向。这是因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也许纯属巧合,也许在它们之外存在另一个被忽略的变量,正是这个被忽略的变量同时引起了两个变量的变动。例如,冰激凌的销量和溺水死亡人数之间就存在统计上的正相关关系,但二者的变动其实都是由气温这个被忽略的变量引起的,吃冰激凌本身并不会导致人溺水。

偶然的巧合、可能存在被忽略的变量及存在反向因果关系的事实提醒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去确认因果关系。而这种思维误区正是许多得出耸人听闻结论的研究报告最常犯的错误或最常运用的“技巧”。至于那些立足于单个样本建立起来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就更加不具有科学上的意义了。

避免前因后果谬误:发生在前不一定是原因

对于两个存在相关关系的变量,我们时常会下意识地通过观察是哪一个变量首先发生变化来确认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想当然地把先发生的事情当作原因、后发生的事情当作结果。简单用这种方法来判断因果关系,容易产生前因后果谬误(也称后此谬误)。例如,公鸡打鸣在前、太阳升起在后,太阳是因为公鸡的啼叫而升起的吗?显然不是;购物热潮发生在前、春节在后,是疯狂购物导致了过春节吗?事实恰恰相反。

进一步说,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很多时候并不是机械地根据某个事件过去的变化情况来决定现在应采取什么样的行为,而是懂得未雨绸缪,能够根据自己对某一事件变动趋势的预期进行决策并调整自己的行为。例如,如果预期住房价格水平未来会持续上涨,人们常常会选择先买房后结婚。在这种情况下,显然不是购买住房导致了结婚,而是因为考虑到婚姻需要才决定购买住房。反之,如果人们预期住房价格已经攀顶,就会选择租房结婚,等房价调整结束后再购买住房。在这种情况下,租房显然也不是结婚的原因。

判断存在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方向,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并不存在通行的、可靠的规则使人们能直接发现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以及存在何种因果关系。因此,不断提醒自己注意是否存在被忽略的第三个变量和反向因果关系,在许多情况下能使我们避免落入一些荒谬推论的陷阱之中。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