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陕甘苏区成为四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为什么陕甘苏区成为四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长征是红军被迫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落脚点的选择关系着长征的成败,关系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为什么陕甘苏区成为了四路红军长征的最终落脚点?简言之,这是陕甘苏区军民多年苦心经营、卓绝斗争而结出的硕果,是中共中央的主观指导与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必然结果,也是全军铁心向党,与张国焘分裂主义错误坚决斗争的必然结果。

陕甘苏区硕果仅存,为四路红军落脚提供了可能

陕甘根据地也称作陕甘苏区,包括陕甘边和陕北两个地区。

1927年,八七会议后,谢子长等在陕北组织和领导清涧起义等,举起了武装斗争的旗帜。1932年3月开始,在中共陕北特委领导下相继建立的几支红军游击队,在安定、清涧、延川、延安等县境内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创建了安定、绥(德)清(涧)、神(木)府(谷)及佳(县)吴(堡)等苏区。1935年1月,陕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陕北红军游击队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7军第84师。

在陕甘边地区,八七会议后,刘志丹等组织和领导渭华起义等,开展武装斗争。1932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在陕甘边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至1933年冬,由陕甘游击队扩编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相继开辟了以照金和以南梁为中心的两块根据地。1934年11月,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

1935年2月,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统一了对陕甘边和陕北两个根据地的领导。从1931年下半年至1935年上半年,陕甘边和陕北的党组织和红军,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多次“围剿”,红军主力部队发展到约5000人,游击队发展到4000余人,陕甘边和陕北两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陕甘苏区。

在南方各苏区相继丧失的形势下,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下的陕甘苏区,硕果仅存、弥足珍贵,为处于流动中的各路红军提供了落脚的可能。

红25军、红一方面军主力相继落脚陕甘

红25军离开鄂豫皖苏区后,几经转战,进至陕南地区,创建了鄂豫陕苏区。1935年7月,红25军得悉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并准备北上。15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又收到交通员带来的中共中央数月前发出的文件。当晚,鄂豫陕省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与红26军会合,集中力量巩固陕甘苏区,配合红军主力在西北的行动。9月16日,红25军到达陕甘苏区,与陕甘苏区的红26、红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展开反“围剿”斗争,巩固了陕甘苏区,进一步为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落脚陕甘创造了条件。

中央红军(1935年8月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开始长征后,一直在苦苦寻觅落脚点,但皆因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和当地条件的不合适而未能如愿。在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这一问题变得尤为迫切。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召开扩大会议,依据两军会师后的有利形势,详细分析了川西或川西北地区不适宜建立根据地的情况,决定向北发展,在川陕甘创建根据地。

张国焘虽然在两河口会议上对中央的战略方针表示赞同,但会后仍坚持其南下川康的错误主张,故意延宕红军北上行动。

9月18日,中共中央率领北上红军进占哈达铺。毛泽东、张闻天等从当地找到的报纸上获悉了红25军和陕甘苏区的情况。9月27日,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把落脚点放在陕北。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陕甘支队到达吴起镇,宣告红一方面军主力的长征胜利结束,同时也证明了中共中央北上方针的正确。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