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
青山处处埋忠骨
80年前,红军长征来到班玛藏区后,由于高寒缺氧,加之劳累过度,饥寒交迫,数百名红军战士不幸牺牲,大部分遗体被就地安葬,但也有部分红军指战员因掉队或其他原因死亡,被当地藏族群众掩埋。
班玛解放后,红军墓群受到保护,常有干部群众祭奠,2006年,班玛县政府将红军灵骨迁移至红军亭附近,集中安葬。此处背靠青山,面向河水,竖碑“红军墓”,以示纪念。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英魂永驻,与世长存。
我们站在红军墓前,脑海中不断在问自己,是怎样的一种信念,让这些十五六岁、十七八岁的孩子们,行进在长征路上?他们何以能经受住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走完了漫漫征途?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他们又是以怎样的情怀笑对生死?
也许红军墓的几番修缮,正是后辈告慰英灵的最好诠释!(姚斌 才让 罗珺)
印记
红军为什么来到班玛?
据史料记载,对红军长征要走青海或者说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的目的是双重的:一是筹粮,二是北上。从宏观上讲,红军长征不管经过哪里,目的只有一个,即北上抗日;从微观上讲,红军本着北上这一宏观目标,时刻注意保存实力,积蓄力量,解决给养困难。一个没有根据地、长期游动作战、长途跋涉的部队离开粮食便难以生存,因此,筹粮是红军长征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以便顺利前进。
入青海班玛的红军不是策应部队,也不是一支属部,而是红军总部、红四方面军的一些主力部队、红二方面军的全部,北上红军的行动中枢即红军总部也在左纵队,从左纵队占北上红军的人数看,二、四方面军北上时总兵为45000人左右,其中四方面军30000多人,二方面军14300人左右,这些部队中左纵队人数占了全部北上红军的五分之三以上,因此,左纵队是北上红军的主力。
红军总部给左纵队先头部队的任务是探路,先头部队在行进中发现,总部最初的北上之路不好走时才改道进入了青海班玛。(罗珺)
长征路上新故事
班玛黑陶再度扬帆
九月的班玛,秋实饱满的大地溢彩流光。
来到班玛县金色藏文化扶贫产业园,走进黑陶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操作间,嗅着泥土的芳香,索南达吉正在精心雕琢陶具毛坯。
公司经理果洛谢格太不仅是当地黑陶手艺的传承人,也是帮扶牧民脱贫的领头雁。
藏族古老的黑陶工艺已有上千年历史,在班玛,黑陶工艺也已流传了400多年,它仍保留着原始的手工制作方法。班玛黑陶种类繁多,有壶、灯盏、坛、罐等,既是藏族人的日常用品,也极具收藏价值。传承至今,黑陶已不仅成为展示藏文化的固化载体,更是展现班玛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的致富“法宝”。
取土、晒干、粉碎、和泥、打磨、捏制、发酵、火烧、熏黑、抛光、成品,这就是古老的黑陶工艺制作的完整流程。
两年前,为弘扬黑陶文化,带动当地牧民致富,在政府扶持下,黑陶制作艺人谢格太注册成立了黑陶制作公司,免费招收当地贫困家庭的孩子学黑陶制作,现如今,他的17名弟子已学业有成,能够独立制作黑陶,每月都能拿到近2000元的工资。
操作间里,打磨黑陶的嗡嗡声不绝于耳,学生们凝神注视的目光,洒在黑陶的每一条纹路上,竹制刻刀的每一处落笔,都纤毫毕现,精美绝伦。
为了让黑陶文化名扬四海,谢格太带着徒弟们走出大山,去上海学习交流。黑陶传统的做工,天然的材质,古朴的风格,令那些大都市的人们耳目一新,刮目相看。
“班玛的黑陶有自己的特色,从就地取材的泥土,到传统烧制技艺,都是代代相传的。”谢格太的妻子梅珠说道。
“我们希望把黑陶传统的手工工艺传承下来,而不是变成流水线上的商品。”班玛县文体广电局局长扎西说。
从正在制作的黑陶上挪开自己的目光,当了三年学徒的索南达吉这样答道,“我只是学了一些皮毛,黑陶的制作非常精深,起初,学这门手艺只是想多挣些钱,但现在,我已经离不开它了!”指着眼前色泽深厚,造型圆润,风格古朴的陶罐,他说道,“它里面藏着的东西太多了,也许我一辈子都学不完!”
在这间不大的操作间里,索南达吉将从这里出发,黑陶从这里出发,文化传承从这里出发,他们一同扬帆起航,扬名四海。(耀增 才让 罗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