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莲:政治学话语体系亟需中国化

陈雪莲:政治学话语体系亟需中国化

在全球化时代,自说自话的文明已难有生存空间。如何在保持民族性同时实现被国际社会认可的发展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当代中国的实践创新给哲学社会科学带来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中国化和国际化缺一不可。

概念通常被看作是对事物的一般性本质特征的把握,它是从感性事物的共同特点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政治概念则是对政治事务的一般性概括,是我们进行政治思考、批评、辩论、解释和分析的工具,它对学科发展和政治实践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政治学概念,需要对政治现实及其发展规律具有解释力。中国政治学概念应当从中国的政治现实出发,构筑可以解释不同国别、不同区域政治发展规律的政治理论。而当今中国的政治学概念对现实的解释力是落后于政治发展需要的。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当代中国政治学起步于译介,即政治学的国际化占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政治学理论发展主要以翻译引入西方政治学概念和理论为主。译介西方政治学研究的经典著作和前沿动态是1980年代政治学研究最为重要的工作,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补遗、比较政府与政治译丛、当代西方政治学前沿译丛等译介图书,集中反映了国内学界对政治学国际化的追踪和热情。

译介繁荣的背后是,中国政治学学者所用的概念、基本假设、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大都来自西方,甚至议题也是由西方学者提出,中国的政治学话语体系长期受外来思潮和范式的影响。当代中国政治学理论落后于实际、政治学概念本土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也与发展起点有关。相当时期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存在这两种倾向,一是以西方的政治学理论来裁剪中国的现实,二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文本去评判中国的现实发展。

然而,西方主流政治学基本不讨论中国学者提出的问题,中国学者也没有创造出自己的话语体系。进入21世纪,中国政治学学者在关于中国政治学的发展讨论中提出了“政治学本土化”命题,进入反思和独立建设阶段。从2005年开始,学界开始较为密集的本土化建设路径的讨论。在过去10年内,中国政治学界从中国现实出发,批判吸收西方政治学概念中适用中国现实的部分,提出了压力型体制、增量民主、差序政府信任等一系列本土化政治学概念。但是实现政治学本土化还仅仅停留在讨论中。有学者统计了CSSCI收录的政治学文献,分析发现:在被引用10次以上的期刊论文中,大部分都是外文论文。这表明中国政治学本土化的程度还非常低。目前,理论界对中国的政治学概念应该使用西方政治学概念以提高对话能力还是应以本土化为主以提高现实解释力仍存有争议。

一个国家的政治学发展以该国的政治发展为土壤。改革开放以来,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和30多年的经济增长奇迹,赋予中国学界构建本土政治学话语的土壤和根基,让中国的政治发展有了“道路自信”,也给了中国政治学概念本土化以“文化自信”。本土化政治学在批判地吸收外来理论的同时,要以自信的姿态积极与各国政治学者对话,使用国际通用的政治学话语体系进行政治学概念的本土化构建,以提高中国政治学对中国政治发展现实的理论解释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前提是“以我为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当代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具有国际视野,以中国实践建构中国理论,以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