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胜泉:中考改革带来的新方向、新挑战

余胜泉:中考改革带来的新方向、新挑战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考改革在全国范围启动。其实,早在今年5月,北京市便发布了《北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将于2018年开始试点“新中考”。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希望解决传统中考过程中招生录取唯分数,影响学生全面发展;考试内容偏重机械记忆、充分训练,增加学生负担;招生违规,加分项目不合理,影响教育公平等问题。同时,期望到2020年左右,我国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这意味着,此次改革包括五大核心内容: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完善自主招生政策、加强考试招生管理。

这次,我想解读的是从政府的文件,以及北京先期试点的实践角度来看中考改革对教学、家长、学生、老师、学校提出的新挑战。

中考改革的新“方向”

这次改革的核心要点之一就是要改变考试和科目的构成。今后,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考试将两考合一,合并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多次备考负担。以前,学生更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的学习,现在除了语数外之外,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新中考也将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生物作为录取的计分科目,并将体育也纳入计分项目。

在北京试点方案中,选考科目计分方式为,原始分按照100%、80%、60%比例折算。更强调学生的个性、特长,给予每个社会个体机会,体现了机会公平。这意味着,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强弱项出现9种组合、54种折分结果。这大大增强了学生的选择性,体现了扬长避短的教学理念。新的折分方式体现同分不同质,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举例而言,同样是240分,根据3科分数折算比例不同,最后总分可能不同。也就是说,把学生最短学科的影响尽量减少。

第二个改革要点是改变了考试内容。改革文件明确提出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精神。这要求,新的考试内容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强调学生要学会知识,并将其在特定社会情景中进行情景性、社会性运用。以前的考卷,试题难易程度不等,学生们主要靠难题拉开分数。这为高中选拔尖子生提供了便利,一些学生为了提分,花80%的时间去拼命破解占20%分值的特别难的题目,最后导致学生陷入机械训练,花大量时间去做难题、偏题、怪题。北京试点改革就将会取消难度系数偏高的题目,关注学生的基础能力和长期积累。因为,真正的尖子生是积累出来的,而不是考出来的。

此外,命题强调回归义务教育的本质,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弱化选拔,强调考查综合能力和基础性知识,而且题目多具有可选择、开放性的特点。同时,强调考试内容与大多数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教师教学能力相适应,与学校教学环境相适应,与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政府职能相适应。

第三个改革要点是强调综合素质评价,将其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和参考。在评价内容上要求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方面的内容。在评价重点上,强调反映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和个性特征,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调要进入社会大课堂及综合实践。

第四个改革要点是强调改革招生录取的办法。如取消体育、艺术等竞赛类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招生录取时作为参考;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同时,改革强调给予有条件高中学段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生有学科特征、创新潜质的学生,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特长。这样的招生方案既有分配的名额,也有竞争的名额,兼顾了公平和效益。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